关灯
护眼
字体:

青史为聘(80)

作者: 周行天下 阅读记录

“殿下是为了东野的事来。”还未等他开口,王修先一步说道,声音平缓而沙哑,“此事疑点重重。时候未到,殿下暂且不要打草惊蛇。”

崔珩一怔,随即道:“王御史是说此事的关键人物,现在还活着?”

“下官并无此意。”王修斟茶的动作微顿,“下官的意思是,殿下刚刚受封,应当韬光养晦、谨言慎行,等待时机成熟。”

他神态慈祥,言辞恳切,一番言论,显是由肺腑而出。

崔珩沉默了片刻,道:“这些年,御史不计前嫌,在朝中帮我数回。”

他不明白为何王修知道王萼中毒和自己有关后,还会为他调查下毒的妃嫔。

王修眼中毫无波澜,淡声道:“下官知道殿下并非针对阿萼,又算什么‘前嫌’。”

崔珩又是沉默。

这王修的心思,甚是难猜。

“王萼不是你的骨肉么?你不恨我?”他实在想不明白,忍不住问。

王修静静地望着他,似在端详他的容貌。崔珩不喜被人打量,但这时什么也没说,默默回看向那双有些浑浊的眼睛。

“东野是下官的挚友。”过了一会,王修看向一边。

墙上挂着一副高山流水图。

“亭子里抚琴的人是他,在一旁吹笛的是下官,这幅画是他的夫人杨黛画的。他遭受这样的变故,下官的心情,比殿下难受百倍。”王修的声音有些沙哑。

难怪两家会结亲。说不定他们还是青梅竹马。

崔珩忽然问道:“王藻会娶别人吗?”他觉得突兀,又道,“只是随口一问。”

“是否再娶,要看阿藻的意思。”

“还以为他和王御史一样,是什么专一的人。”崔珩轻嗤了一声。

王修和王夫人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夫妇。

王修脸上青红不定,仿佛是被阴阳怪气的是他一般。沉默了半晌,才平淡道:“阿藻还这样年轻,若有心悦之人,想结良缘,也未尝不可。”

-

咸康七年。

崔珩雪夜回府时,暗探卫铮铮在书斋门口站着,似有急事禀报。

“五日前,有人向隆德质库打听杨黛的遗物。”卫铮铮道。

这并不是什么罕事。

每隔一段时间,便有官员拉出东野案,借此攻讦政敌。

崔珩轻轻嗯了一声:“就按着以前的方法处理。”

七年来,他一直在查东野案的始末。

缠绵病榻的崔隆裕是在收到一封密函后,才怒不可恕地以谋逆罪抄斩满门。但这封关键的密函,崔珩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好似虚无缥缈的传闻一般,当时的官员都知道这回事,但没有人清楚,密函里究竟写的是什么。

崔珩跨过门槛,把鹤氅挂在木施上。

在无声中,雪水落在瓷砖上,滴滴答答,有如心跳。

卫铮铮继续道:“殿下,但这次是个年轻娘子,吴州人,父亲是吴州长史袁庵,来京城是为了考取进士。目前住在丰邑坊。”说着,把一个信封放到桌上,“这是韩尚书送来的答卷。”

信封上写着“晋王殿下亲启”六个字,是吏部尚书韩青驰的亲笔。

崔珩慢慢地抽出信纸,一点点展平。

看了一会,他道:“卫铮铮,把第二个暗格打开,最底下有一张请柬。”

他见过两次裴昭的字,第一次是在生日的请柬上,第二次是在花篮灯的红符纸上。

两处字迹整体看上去相差极大,但细枝末节处,却是相似的。

崔珩的脸上不辨喜怒,只眼睫颤抖,预示着心绪的起伏。

“你觉得它们是同一个人写的么?”过了一会,他竟问道。

卫铮铮细细观摩了一会,摇了摇头。

“七年光景,足以让一个人字迹改变许多。”他又道。

崔珩站起身,似要直接去一趟丰邑坊。但走到门口时,步子生生停住了。

院落中覆盖着银白色的薄雪,止住他波澜的心绪。

这些年,他名声欠佳。这样贸然找上门似乎有些不妥。

“卫铮铮,给韩尚书带句话。”

“探花使给这位袁姑娘留个位置。”

夜谈

夜空中疏星点点。

桌案上的茶歇已撤下, 只剩下潦草写着字的卷册。

半夜过去,三人凭着记忆对卷册又进行了一番修修补补,梳理出东野案的始末。

嘉平二十二年, 五月七日,杨黛抵达京都。

十日, 入宫面圣。

十五日,缠绵病榻的崔隆裕收到密函。

十八日,写下抄斩的圣旨, 由内侍温初贤传达给太子崔瑀。接着,十八日晚, 崔瑀带领金吾卫包围裴府。

二十日,崔隆裕越过三司会审,交由刑部除以极刑。

前后不过一月。

裴昭看了一会, 还是将“密函”二字用丹墨圈了出来。

诡异的是, 不但密函毫无踪迹,就连当年被温初贤宣读过的圣旨, 也下落无踪。

楼双信皱眉道:“温家这么多年, 除了贪墨,没什么异常t。”他顿了顿, “韫晖,先皇病殁前,侍奉在侧的是你的母亲……会不会是她的问题?”

崔珩应了一声, 望着裴昭, 眸光闪烁。

他在问是否要把芳、菲娘子的事告诉楼双信。

不等裴昭用眼神作答, 楼双信便冷笑了一声:“真没想到, 有朝一日,我竟成了外人。”

裴昭挑眉道:“你我都是替殿下办事, 哪有什么外不外人。只是这事与阿娘有关,所以殿下询问我的意见,楼节度使,有什么不妥么?”

她惦记着夜闯之事,语气有些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