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完全躺不平是吗[快穿](257)
沈离必须掌握粮食,更要掌握平川县的未来!
接下来的每一天,平川县县城内肉眼可见地平稳了许多。
先是衙门内部都有了一个共识——如果吴明府和沈离一起发令,优先听沈离的。
衙门里没几人是真傻子,谁看不清吴明府一心想将责任甩给旁人?他在平川县这些年可没少享受,什么好处都让他拿了,现在不想担责任……天下有这种好事?
城内的粮价终于降了下来,虽然还是高于往年正常的粮价,但至少百姓还能买得起……
钟逾身在乡野,应对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过年第二天村里就陆陆续续跑回来一些在村里有姻亲的人,传来消息说附近几个乡都乱了!
不过小丘村所在的东陵乡还算正常,因为从山寇那里抢来的粮食和财产还足以支撑众人过年。
至于年后,那就不好说了……
正月初四,钟逾一早便起床收拾好自己,找出那把镶嵌宝石的匕首紧握在手中。
今日有同村村民进城,钟逾打算乘个顺风的“马车”。
经过这些天的考虑,她决定参加科举!
和之前找工作的心态不同,这次,她是奔着做官去的。
这个时代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尽管钟逾对高人一等没啥兴趣,但经过这些天的艰难生存,她觉得这个时代不适合躺平!
躺平也没有平静的生活,只有天灾和人祸。
现实早已向她证明过,所以她弃江家而去、置身乡野。
当然,科举不科举都是以后的事,她谋求的是现在。
沈离是个意外的来者,貌似手握不小的权利,还让钟烟转告了一番听起来诚恳的话,又在年前送来那么多东西,态度可谓诚恳。
钟逾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应该和她再见一面。
至少,也应该将那把看着就价值不菲的宝石匕首还给她。
到了城门口,钟逾从堆满柴的木板上跳下来,自己拿出户籍凭证朝着城门口走去。
此时的城门口只有寥寥几人,但是官吏查得十分严格。
隔着一丈远,钟逾就听那官吏推搡着一男子:“不行!你是金水湾的,不许进城!”
那男子乞求道:“官爷,行行好吧!我家已经饿死两个人了!再不让我进城找些营生,我家人要死绝了!”
官吏手往远处的草棚一指:“那边,新搭的粥棚,去领一碗米粥吧!另外,你凭户籍还能领一小袋陈米。”
男子愣住:“真……真的?”
官吏不耐烦道:“我有闲心糊弄你?赶紧走!别耽误别人进城!”
男子赶紧点头,也不再闹着进城,直往那草棚走去。
钟逾之前就远远看见了城门附近的草棚,没想到竟然是粥棚,心里有些好奇地往那边多看几眼。
此刻的粥棚只有寥寥数人,应该正如官吏所说是新搭的,消息还没传开。
盘查很快就轮到钟逾。
一个官吏拿着钟逾的户籍书看了看:“绥宁八年生人……”
照着户籍记载,钟逾年龄外形大差不差。
官吏又看后面一项:“东陵乡王家屯?”
钟逾的户籍是王家屯办的,所以记的一直是王家屯。
另一个官吏道:“东陵乡倒是没出大乱子,上面的人吩咐了,东陵乡的人过来,可以放进城!”
于是,官吏将户籍还给钟逾:“进去吧。”
进了城,钟逾并不急着去驿馆,而是在街上逛了逛。
沈离究竟是不是个可靠的人,不能只听她说,还要看她怎么做。
于是,钟逾先去市场逛了逛。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刻,米铺的粮食价格已经降下来,虽然还是比往年正常粮价高,但也是平民百姓能负担的价格。
钟逾本来是想买一些米的,结果米铺的人竟然找她要粮票。
一听“粮票”,钟逾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是穿的古代,不是七十年代吧?!
钟逾忍不住多问了一句:“什么是粮票?”
米铺老板晃了晃手里一张黄纸跟她解释道:“凭你户籍去衙门领这种加盖官印的纸,就是粮票!看你家有几口人,反正一个人最多二十五斤粮票,小姑娘,要买米你还是拿上粮票再进我铺子吧!”
钟逾望着那张票,心想——还真够超前的。
她深入和米铺老板了解了一下,原来大年初二开始全城米价就降了许多,但是为了避免百姓恐慌屯粮、也为了避免有人囤积居奇,又弄出一个“粮票”制度,限制每人最多购粮二十五斤。
粮票的面额是一张五斤,因为有些百姓没法一次性买二十五斤粮食,甚至省吃俭用一个月吃不到二十五斤,而多出的粮票可以卖给有钱买粮的人。
当然,这种制度只在县城中小范围实行,且只是暂时的。
除了粮票的消息,钟逾还听到另一个消息——县城周边十几个大乡都闹事了!而且全是除夕那晚和初一开始的。
听到这里,钟逾又忍不住开始多想。
这里有句话叫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平时乡与乡之间的来往不多……所以,他们怎么做到同一时间一起造反的?
或是有人暗中操控这件事?
出了闹市,钟逾一边打听着驿馆的位置一边找去。
找了半个时辰,总算找到位置了。
因为是过年,驿馆值守的人减半,门口就守着一个人。
钟逾刚往前一步,那守卫就挥了挥手:“一边儿去!这不是你们小姑娘踏青的地方!”
钟逾摸出宝石匕首:“我来找个人,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