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您是完全躺不平是吗[快穿](342)

作者: 雪山低头 阅读记录

第二,还是赤水渠。这渠修好后不止能防洪防旱防淤泥,还会带来大量农田,这就显得安士县人口不够了,要想办法从别的地方引进农户。

第三,是莽山人。安士县城西出去,走三十里有一片莽山,山里住着的虽说也是晋国人,却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胡人、西域人、晋人混血的群体,被称为莽山人。

数百年前,胡桑人没那么强大,加上凉州这么个西接西域的地理位置,胡桑人、晋国人、西域人都跑这里做生意,渐渐产生了三族交融的群体。

边境州府,有点混血人挺正常——这是晋胡交战前的想法。

到了晋胡开战,晋国节节败退,混血人便开始遭人嫌弃。

他们不是纯粹的胡桑人,胡桑人嫌他们非我族类。

他们不是纯粹的晋国人,晋国人嫌他们犯我边陲。

他们不是纯粹的西域人,何况西域诸国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他们到底算哪的?根本算不清!

随着胡桑进攻的步伐,边境州府被占了去,许多混血异族人在胡桑人统治下沦为奴隶。

留在晋国境内的只剩安士县这么一点儿,他们通通被赶到贫瘠的莽山,从此自称莽山人。

莽山人和纯粹的胡桑人完全不同,胡桑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而莽山人基本上已经被晋国人同化,他们种地为生。

话虽如此,莽山人和其他安士县居民常常产生摩擦,有些是因为普通安士县住户找茬,有些则是莽山人被歧视出了被害妄想症。

钟逾一直想消除种族隔阂,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前几年努力,情况好了一点,但不多。

他们抱团生活在莽山,不信任官府,很少与外人接触。

钟逾想把莽山人从莽山拽出来,问题是往哪安置呢?

随着赤水渠的修建会开垦出大量农田,安置莽山人的地方有了。

既然莽山人也靠种地为生,他们不会拒绝更好的田地吧?

她希望李直能处理好这件事。

不!不只是希望,就算李直处理不好,她作为凉州府尹,迟早要管。

李直听完,举例子说汉人千年来接纳的异族人并不少,他一定公正对待莽山人。

钟逾说了自己想说的,李直又主动提起了齐民农院。

在晋国,只要是个脑子清醒的地方官,没有不关心农业的。

二人相谈时间不长,李直并未因为钟逾是未来的上峰而刻意逢迎,钟逾对他的印象很不错。

有些人会在第一次见面中尽量隐藏自己,有些人则是坦坦荡荡,钟逾看出李直是后者。

第二日,李直从驿馆赶来县衙正式上任,钟逾则是早就将私人物品打包好了,她带着甘求、几个随侍,与县衙众人简单道别便启程前往州城,该上任了!

钟逾这回去凉州不像来时走的普通官道,而是官用的快路。

她日夜兼程、沿途换马,不到两日就出了安士县,抵达凉州州城。

凉州官场这阵子被清洗了一遍,上下透着一股子萧条。

原来的府尹公冶良被抓走,照他身上那些罪名,大抵是难逃一死。

二把手郎风升官调走了。

三把手通判据说和公冶良沆瀣一气,一起被抓的,也是个死。

偌大一个凉州的高官之位空空荡荡,代管州府职责的是一名之前来查贪腐的钦差。

钦差见到钟逾热泪盈眶,激动道:“钟大人,你可算来了!你来接任,我就能回京复命啦!”

说完,他火速带着钟逾交接公务。

公务一交接完,钦差隔天便带人跑路。

只能说凉州和朝京气候差异太大,过于干燥、过于寒冷,不是所有人都像钟逾似的几辈子走南闯北,适应能力堪比魔鬼……

钟逾的府尹生涯正式开始!

作为一州长官,权利比以前可多太多。

凉州除去州城另有八个县,其中还包含了安士县一个大县。

因为地处边疆,凉州的人口比南方很多州府都少,但凉州地理位置特殊,有个别的州府没有的特权——掌管互市。

钟逾想开互市,最好互市上来点晋国没有的种子,她拿来搞农业升级。

以后的政令,有一个整个州可以推行呢!

哪像以前,她想把新型肥料推出县外,天天写信、处处受限!

府尹的职务对钟逾来说难度不大,她适应迅速,适应后第一件事就是写奏书,请求与西域人开互市。

其次,她组织人在州城开了个齐民农院分院,将几个棉纺相关的项目想扔给他们钻研。

前朝便从西域引入了棉花,可是棉花的植株容易生病、产量还低,是富人特供的物品。

之前在安士县钟逾一直没搞棉纺相关的项目,因为安士县的地自己种粮食都够呛,更别说种棉花了。

到了州城就不一样了,州城周边是一片大平原,土壤比安士县肥沃,有少量农庄种了棉花。

钟逾自己开完分院还不满意,她修书一封送去云州,交给同为府尹的郎风,问他有没有兴趣也开个齐民农院分院?

当初战事刚起来,白景跟崔贞去云州前就特意和钟逾商量过在云州开分院,顺便将一些生意也扩到那边。

齐民农院是以书院形式存在的,需要在当地官府登记,云州官员对此嗤之以鼻,她只能作罢。

现在,是个好机会。

钟逾送完互市请求奏书,转头就给郎风送信,两件事一起办,半点儿不耽误。

朝京,通政司收到钟逾的奏书第一时间往沈离桌上送。

他们都记得,钟逾是上上届科举的状元。

上一篇: 怪夏天 下一篇: 慢冷[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