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纨绔公子穿越考科举(212)

作者:月牙铲 阅读记录

退出兵役也是逃兵,他不做逃兵。

据薛营长说,他们这一批人是有特殊任务在身的,只不过时机未到,而他也想做出一番成绩来。

这个寒冬,远在边关的将士们大多穿上了一层羊绒保暖衣,凡是出去值守站岗的士兵都没有再感受到外面凛冽刺骨的寒风,个个精神奕奕,整支军队的积极性都提高了许多。

……

京城。

季泽收到了来自师父陈度元的信,信中每一句都在斥责他任性妄为,胆大包天,恐怕那些贪脏枉法的官员恨不得啃其肉饮其血,斥责他为何要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何不能小心谨慎一些?

看完信,季泽心中一暖,遂提笔低头回道:“师父,见信安,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弟子与您第一次见面时所言,善良的确比聪明更难,但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弟子此次的做法也是一种选择,您放心,这是弟子自己选的路,绝不会心生悔意……”

随着近段时间以来,皇上那里收到的越来越多辨不清事实的折子便知,有一个未知的风险正向他袭来。

但他与永旭帝都默契的什么也没提,季泽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的家人必须安全。

当初旨令颁发下去的时候,朝中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后面将其登上民间报纸以后,才在一群读书人之间流传开来,而这些人也正是相当支持季泽做法的一批人。

读书人清高,且大部分都有一个为百姓请命,为朝廷奉献己身的愿望,只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在看到季泽提出的制度变革后敬佩不已,人人都将其看做自己的榜样。

永旭帝此次正是借着给边关的将士以及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御寒衣物,行那变革之事,后续在民间报纸上又刊登了如何制作鸭绒被、羽绒服这种御寒之物,以及如何砌成土炕等。

报纸一经发出,大周百姓因为皇上的体恤民情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些地区没来得及获得羊绒保暖衣的百姓也有了保暖的方法,这个寒冬他们不会再受冻了。

更加完善的监督制度实行下去后,不论是朝廷救济西北地的良种,亦或是拨给江南一带的洪涝赈灾款项均落到了实处,永旭帝十分满意。

正逢大变革时期,估计也没有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幺蛾子来。

要说如今大周最火的除了民间报纸,便是季泽提出的活字印刷术,与新造纸术,这两项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书籍成本,一些不富裕的书生也有能力购买四书五经。

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一时间,季泽的名声高涨。

“天才!”

“最年轻有为的好官!”等赞美的声音不绝于耳。

同样的,季泽在翰林院待的这一年,除开最初的修书以外,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工部研究水泥窑,他在做数据时采用的表格也受到了许多人欢迎,尤其是户部尚书袁禹岩,见到季泽时犹如见到宝一样,恨不得他人就是户部的。

计划一一开展,季泽与工部左侍郎王瀚将水泥窑研究出来后,便开始寻找全国各地的火山灰。

像火山灰,石灰石,铁矿石等都是制作水泥的原材料,利益巨大,朝廷不能不派军队驻守。

待这些事情全部安排下来,又开始征集人手修路。

……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泽也能够慢慢感觉到不对劲了,比如他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得异常顺利,他在永旭帝那里得到的赞赏与肯定亦越来越多,互市也顺利开展了下去。

半年以来,修正的督察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得到了一众读书人的鼎力支持。

看上去前途一片大好,危机隐藏在一片安稳之下。

洪顺六年,季泽年满十八,被永旭帝提拔为正六品侍讲,为五岁的太子授课,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季家这一年在京城也算是彻底定了下来,至于季泽正在做的事,除了言星遥,李t氏与季大根根本不清楚。

一家人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二人唯一期望的无非是想让他们赶紧给生个孩子出来。

演武场

夏日炎炎, 不知哪里来的微风,吹进了皇宫内的勤政殿内,合着冰鉴中的冷气一吹, 凉意袭来。

但即使舒适了许多,还是没能拂去上首的皇帝心中的燥意, 他冷声道:“近些日子,蛮夷戎狄不断挑衅我大周, 委实猖狂了些!”

匈奴的骑兵本就先天优于大周的骑兵,借着地理优势, 东一榔锤,西一棒,游击战打起来大周人困马乏, 疲以应对。

这让西域互市的推进才开了个好头,便很可能遭遇挫折。

御座上的永旭帝手中拿着边关秦勇派人快马加鞭送回来的折子,眉头紧紧皱起, 这几年他的心思大部分都放在国库上, 想方设法地整治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官污吏, 让他们吃进去多少就给他吐出来多少,却忽略了大周边界蠢蠢欲动的敌军与蛮夷。

自宋将军请辞后, 能威慑住外敌的人就只有宁晋了,而现在宁晋一直驻扎在本朝与吴国的边境上,实在抽不出多余的心神再去对付那些擅长打游击的游牧民族。

西域常年干旱少雨,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土壤不够肥沃, 因此百姓们没有办法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只能依靠畜牧为生。

且路途遥远, 愿意到那边的商队可以说几乎没有,如今大周与周边小国、游牧民族的互市贸易由于路途原因进展得也并不是十分顺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