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援琴(76)
崔筠呆呆坐在椅子上,心里想着事,倒是没有哭。?”
芳丛安慰道:“崔大人死后,北胡百姓听说了,将大人的尸身葬在冷山。”
冷山既是崔松陵生前长住之地,没想到竟也是死后长眠之所。
崔筠听到此,站起拜谢芳丛。
“我最担心爹爹身后受辱,听了姐姐所言,也算安心了。”
芳丛回拜过去,道:“崔大人坚贞高义,我心中很是敬佩,希望姑娘节哀。”
崔筠点点头,又道:“姑娘如今落脚何处?若姑娘不嫌弃,不若...”
“去我那里吧!我那清净。”方旭打断了芳丛。
崔筠感念二人好心,婉拒道:“多谢二位,但我已有打算。”
崔筠又想起一时,这回却是问方旭道:“我府中经抄家一事,下人都被发卖,其他人倒是罢了,就是原来的旧管事,至今不知下落,不知二位可否帮忙打听着些?”
方旭点头:“这事交给我罢,听说发卖人口都在城南的人市,我行动方便些,到时候亲自过去查看。”
崔筠又一拜谢过。
离开及春馆,她开琴馆的意志更坚定了些。
南周民风开放,官家/富家小姐们都要有技艺傍身,什么绣花、作画、烹茶、插花,因皇帝爱听琴音,弹琴却是上品,因此高门大户每每聘请教习入府教学。
却也有例外。
一些名家大师,自觉倨傲,不愿意入府拘束,偏偏喜爱在外办馆收徒,由于他们名气大,技艺高,没有天赋又想学艺的姑娘家人们不惜上门相求,大师们却只凭眼缘,收的徒弟有名家大户的,也有贫民小户的,穷人家的孩子也有学琴的,他们一旦掌握琴艺,青楼楚馆表演可以果腹,技艺高超者,办馆收徒更能为生,因此,这一类的教习馆,在南周很是盛行。
张小五来新京时,因她实在有名,琴馆一开,就学者便络绎不绝的上门来,她死之后,歌尽桃花败落了,新京城内许多琴馆络绎不绝的出现,到如今,及春馆之外,又有锦瑟馆和聆音楼,三者引领了新京的琴曲教习风潮。
崔筠要在这时候办琴馆,很是不易。
崔筠却愈发坚定起来,这一天,她亲手写下“问归期”三字,让李珍珍拿去裱刻。
李珍珍抠捏着字幅,站着不走。
崔筠一身青色素衣,发间没有一件钗环,见李珍珍踌躇不走,问道:“怎么了?”
李珍珍低着头,道:“没有银子。”
莹玉走时,将张省给的银子都留了下来,李珍珍拿着采买食材被褥,又替崔筠购了纸墨,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崔筠一怔,道:“再等等吧!”
倒是未等太久,这天下午,问归期就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桑梅英听说尚书府被抄之后,当日就急匆匆要过府看望,却被她母亲拉住,周夫人对她道:“你现在急着过去也没有用,旨意说是抄家,但不见得就要处置了筠儿,你耐着性子再等等。”
直等到傍晚,还是桑信带来消息说:“你们不用担心了,尚书府虽抄家,筠妹妹却没事,说来奇怪,还是秦相的意思,说崔伯父虽有罪,但念在他这么些年远在苦寒北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罪不及妻女。”
桑梅英母女都松了一口气,桑梅英又嚷着要去找崔筠,周夫人做主道:“天晚了,我这就使人接她们去,你在家乖乖等着。”
谁知桑家的仆从并未接到崔筠,他们去时,崔筠已经离府去了客栈,这样一错过,整整三天之后桑梅英才在方旭口中知道崔筠下落,她便立刻来了歌尽桃花。
许久未见,两人皆唏嘘不已。桑梅英又是心疼又是难过,也不说什么,将她带来的首饰匣子并一包银子递给崔筠:“我如今也不需要这些,筠儿你收下,看你这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但想来,人各有命,妹妹你中途艰难些,却也乐得自在,说不定未来自有一番造化,我也不为你操心了。”
崔筠也不客气,将银子首饰收下,问桑梅英:“我总顾不得关心姐姐,说起来,姐姐的好事近了吧!”
桑梅英脸上微微一红,点头应是。崔筠道:“我听说那人是翰林家的幼子,颇有文采,过得了桑信哥哥这一关,想必人品不差。”
桑梅英却站起身,道:“女子嫁人生子,终老一生,同谁又有什么差别,我只求以后平平淡淡过完这一生就好。”
正说着话,忽见一个人影闪进门来,桑梅英有些惊愕,看清来人之后又觉羞愧难言,急忙转过身去。
是方旭来了。
他脸上仍是笑嘻嘻的,不经意间看见桑梅英,忙问道:“桑姑娘也来了,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不如我先走?”
崔筠忙道:“英姐姐好不容易来一趟,你怎么要走?你俩也是好久不见了,等着,我让珍珍送上茶水,我们好好叙叙旧。”
崔筠走了,方旭见桑梅英面窗背对着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道:“听说姑娘要成亲了,恭喜恭喜!”
桑梅英猛的转过身来,见他面上仍是不经意的笑着,千言万语憋在心中,只是道:“谢谢。”
方旭道:“桑姑娘这般家世容貌,又得了这桩好姻缘,该是比寻常女子幸运一些,在下祝姑娘一生一世白首不离。”
桑梅英听他如此郑重说话,全不像初识时总爱同她玩笑,那时两人拌几句嘴,小打小闹一番,表面看着水火不容,实际却比现在亲近些。如今亲耳听他说“一生一世”之语,桑梅英简直站不住,不待回什么话,匆匆跑出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