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鸾(220)
杨淑君心里是愿意去洛阳,愿意迁都的,出于家族门户私计,她也不会支持皇后与皇帝反目。
明锦告诉她,“曾经,他为了我,可以全盘磨灭鲜卑文明,让自己融入汉人的文化。现在,我也可以为了他,去重塑鲜卑文明,对抗皇帝的汉化。”
就像她曾经说的,他是汉人,她就是汉人,他是胡人,他就是胡人,她在乎的从来都只是他,而无关他的身份、种族,谁杀了他,她就要杀了谁为他报仇。
只要能报仇,她可以不择手段。
杨淑君叹了口气,心知已无法让她回心转意了。
*
下葬之日,皇后出席,由王密监护丧事,文武百官陪祭。
来拜祭的文武百官,都是穿着鲜卑的服饰,这是陆顺华的意思,暗示了她与皇帝决裂之心。
自皇帝主持汉化以来,严厉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改穿汉服,禁止再穿鲜卑服饰。
鲜卑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还必须讲汉话,否则就不能升迁重用,如此打击鲜卑勋贵,遭到很多人的不满,陆顺华恢复鲜卑服饰的举动,也让她赢得了不少勋贵的好感。
在一阵哀哀痛哭声中,陆鉴棺椁下葬,陆顺华以孝女的身份向百官致辞。
“先父与长兄前后猝然薨逝,我心哀不自胜,先兄葬于洛阳,不得回归故土,我心甚为遗憾。先父生前便常嘱咐我要在故地归身,因此我将先父葬于此地。邺城是我鲜卑龙兴之地,祖先埋骨之所,陛下迁都,命我等赴洛,百年之后,我们便都要葬身洛土,不得魂归祖先之地。”
百官纷纷点头认可,人皆念旧,老死之后,都想落叶归根,不愿葬在那远离故土的陌生之地,若是去了洛阳,他们就一辈子不能再回故乡了。
陆顺华顿了一下,环视了一遍百官,继续道:“我知诸位公卿中有很多人不愿意前往洛阳,我心中也不大愿意,只是君命难违。今日,当着先父的面,我想郑重问众卿一句,若我做下决定,众卿是否能遵从我的旨意?”
百官纷纷下拜,俯首称臣,“臣等唯皇后之命是从。”
陆顺华居高临下地看着满地文武公卿,志得意满,她抬起了右手。
太尉元泰见状,刚要依计劝进时,一道响亮的高呼,打断了他们。
“太后遗诏到。”
众人一惊,纷纷往后望去。
只见王芸儿穿着一身灰旧的比丘尼袍,风尘仆仆纵马而来。
陆顺华脸色一变,王芸儿不是在为太后守陵吗,怎会突然来此?
王芸儿翻身下马,手上高举遗诏,神态凝重地扫视了一遍文武百官。
“太后遗诏在此,所有人跪听旨意。”
陆顺华拢在袖中的双拳紧握,太后临终前并未嘱咐过她有遗诏之事,可王芸儿是太后的心腹女官,难不成是太后早预料到今日之变,提前留下了什么秘密旨意?
早不拿晚不拿,怎么偏偏在这样的时候拿出来?
忠心于太后的老臣们,听闻太后还有临终旨意后,纷纷哭了出来,哭喊着陆太后之名,跪听最后的旨意。
陆顺华心有不甘,可被王芸儿横了一眼后,也被她的气势震慑,不情不愿地跪了下来。
王芸儿看她跪下后,方打开遗诏,高声念道:“太后遗旨,吾去之后,所有人悉听皇帝旨意,同心戮力,以治天下,不得违抗。”
陆顺华蹙眉,悉听皇帝旨意?那就是让所有人都遵旨赴洛吗?
她不甘心!
她刚欲开口质疑遗诏真假,王芸儿便抢先将诏书摊开,高举在众人面前,正色厉声打断她。
“皇后要违抗太后的旨意吗?”
陆顺华双目大睁,看着遗诏上的玺印,脸色瞬间煞白。
——皇帝御玺!
太后驾崩前,御玺一直都是由太后掌控,皇帝出征前已将御玺带去洛阳,邺城没有御玺,遗诏根本造不得假。
这真的是陆太后的旨意!
百官见此,对遗诏也就都无疑虑了,伏倒痛哭失声。
明锦先回神,跪行到陆顺华身侧,低声提醒道:“皇后,今日恐不能成事了,先回宫,再商议后续。”
陆顺华冷静了下来,匆匆结束葬礼,摆驾回宫。
*
长春殿。
众人神情严肃,气氛紧张。
陆顺华拂袖坐在榻上,忿忿不乐道:“阿母为何要在此时拿出遗诏,坏我大事?”
差一点,差一点她就能成为下一个陆太后,临朝称制了。
王芸儿黑着脸,沉声道:“我不出来制止,难道眼睁睁看皇后做傻事,拉整个陆氏一族陪葬吗?”
陆顺华冷哼一声,“我也未必会输。”
“没错,真打起来,皇后未必会输,但苦的是天下百姓!”
王芸儿大斥一声,她看着殿中不服气的女郎们,愤然激辞。
“北方战乱百年,魏国一统北方后,百姓好不容易才有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你们是想再度分裂国家,让北方陷入混战,让百姓流离失所吗?你们要成为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吗?!”
众人在声声质问中沉默。
王芸儿又看向明锦,厉声斥责道:“在天下苍生面前,你和陆聿的小情小爱,种族矛盾都不值一提。汉人可以鲜卑化,鲜卑也可以汉人化,只要在这片土地上,就都是华夏的子孙,这才是民族大融合的意义。而你们为了一己私欲,却要再度掀起汉人和鲜卑的对立,让各民族互相仇视,这是将太后几十年的改革心血都毁于一旦!”
明锦被骂的低下了头,不敢看她。
王芸儿气红了眼,声声哀诉道:“公子死了,我不难过吗?他是我看着长大的,跟自己亲骨肉一样,可是就算再恨,也要顾全大局,公子如果在天有灵,他也不会想看见你们为他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