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圆女配的咸鱼记事[穿书](193)
这一响闷雷,把这个原本就开始暗潮汹涌的实验室炸了个彻底。那些掩藏在静流下面的暗涌,终于还是被放到了台前。
站老王的,还有站陈安和或者说季家的。
在陈安和托出了自己已经不再是老王的研究生的时候,他还同时公开了另外一个消息,季家打算在实验室里头另开一个项目,一个比起大数据处理研究的要来得更快见成效,更加实际,于她们的履历表上也更加灿烂的一个项目。
依托于她们之前对于数据的初步搜集和处理程序,进一步专业化,实时链接用户,平台以及第三方的互动程序。
说得有点复杂,但是放在苏林的世界里头,就是最常见的APP,不过,陈安和他们所初步研究出来的程序,远没有APP那么方便,大概就是只有网页版的初代。
同一个实验室下面两个不同的项目,季陆白正式把陈安和抬了出来,跟老王打擂台。
中午吃饭的时候,项菲菲一反常态,显得异常的沉默,就像季陆白之所以能够说动陈安和一样,老王的项目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它太超前,见效太慢了,缺失了重要的数据初步整理分流的一环。
而这一环,在苏林的世界里头,就是通过这些专门化的APP实现的。
对于程序来说,由它自己通过人为设定的条件,对于那些五花八门的实际数据进行分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最不缺的就是意外,这些意外,进入程序的判定条件里头,很容易陷入白马非马的谬论当中。
所以,老王的研究进展得一直不顺利。
但是直接从用户,也就是人类这一端,直接把相同的数据统一集中在某个基础程序上,那就比让程序自己从庞杂的数据流当中分辨出某一类数据,要来得容易且简单多了。
数据搜集的门类化和专业化,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这些被筛选过的数据,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上面,也是会有学科知识差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这应该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对于某一类数据,只有相关领域的学者,才能从这些数据当中找到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在陈安和解释了新开的项目之后,实验室里的不少人都动摇了,也许他说的没错,这一个项目对于老师的项目来说,确实是必要的。
但是搁浅掉老师的项目,转而进行另外一个项目,真的可以吗?这是大部分人犹豫的原因,她们需要项目经验不假,但是对于她们来说,比起项目经验,最基本的是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季陆白要求陈安和换导师,他把陈安和立了起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实的例子,告诉实验室里头的人,看,他可以换导师,你们也是可以的。他在通过陈安和,昭显季家的实力。
为什么是陈安和,从专业技术上来说,他是实验室里头拔尖的,从人情层面来说,他是跟老王跟得最久的。看,是不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碍于人情的人,会觉得,你看,连跟了老王最久的陈安和也走了。
苏林几乎可以预料到,过不久,挡在季家掌握这个实验室的最后一块挡路石,很快就要被踢走了。
苏林看得明白,自然也有看得明白的人告诉项菲菲。
丁大美站在陈安和面前,有些烦躁,从好一会之前就抽出来的烟叼在了嘴巴里头,就是始终没能点上火。
反观陈安和,始终安安静静的,和丁大美比较起来,反倒更淡定得像是个路人。
丁大美那一腔火气,顿时就泻了大半,咬着那根始终没点上火的烟,问:“就一定要这样?”
“不然能怎么样?”陈安和反问,语气里并不能听出多少情绪。
丁大美想说自己申请个项目的,但是这个想法一出来,就被他自己判了死刑,每年的指标就只有那么多,像他们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喽,根本连口汤都喝不上,学术圈论资排辈的风气沉积,每个年轻人都得慢慢地熬资历。
一年复一年,看着自己的署名的排位,一点一点往前挪,像是在打一场时间过分漫长的排位赛。
不然为什么现在创业都是年轻人,没办法,熬资历太久,等项目更是等不起,只能背水一战,拉投资,自己搞项目,但是能这样做的也是少数,一个项目资金少说百万起步,普通年轻人那里来那么多资金。
苛责的话,顿时就没办法说出口了,他跟陈安和走得还比较近,知道他家里的情况,现在这样子,似乎也很难说谁对谁错,反正,事情已经成了定局。
终究,他们也只是被人推着走而已。
丁大美放弃了。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来找陈安和,只是觉得应该来,然后来了之后,应该说什么,他也没想,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人。
像是陈安和现在这样的,就是彻底放弃了走学术圈的路子。
其实丁大美自己也并不大喜欢搞学术这一套,只是比起陈安和,他下不定决心,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想来找他吧。让别人给自己来个了断。
听起来挺可笑的,但是,很多人,都缺少那么一份走出舒适圈的勇气。他就是这样。
苏林下午有课,在回到实验室,已经是晚上了,早上掀起的轩然大波,看起来似乎已经平寂下来了,除了陈安和暂时不在之外,大家还是和往常一样。
路上碰见老王,苏林点头打了招呼,正打算路过,却被他喊住了。
在实验室这边差不多三个月了,苏林跟老王打的交道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工作的,很少私下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