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娱]好莱坞摇滚日志(399)
说实在的,记者们都觉得乔琳站在一群年纪至少大她十岁的男性导演里实在太显眼了,几乎给人一种不协调感。可这又与她给外界一直以来的印象保持了一致,她是个集才华与挑衅态度于一身的艺术家,她不畏惧挑战现有的建制,她的作品如此,她本人的生活更是如此。
不过开幕式结束后,乔琳很快就在参加晚宴的人群中找到了她最想寒暄的那个对象。凯瑟琳·毕格罗带着她的作品《末世纪暴潮》来威尼斯电影节参加“威尼斯之夜”单元的电影放映。这个单元是今年电影节主席的心血之作,主要是为了吸引好莱坞的明星和目光,拉来了不少好莱坞的热门项目进行国际首映,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朗·霍华德的《阿波罗13号》和凯文·雷诺兹的《水世界》都来了。
乔琳曾经观看过毕格罗早年拍摄的首部短片,她当时就被电影里毫不留情的暴力和解构震撼到了,那个时候只有十几岁出头的小女孩根本没想过世界上竟然还能有女人这么拍电影。
乔琳很早就意识到了导演的身份性别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导演拍摄的视角和理解,但从毕格罗开始,她才明白暴力和冷厉之类的特性不是男性限定的。作为强调个人体验和视角的艺术作品,它们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的差异而非共性。毕格罗的作品和她的女性身份确实给了当时还是青少年的乔琳很大的启迪,在这个放眼望去都是男性偶像的世界里,她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可模仿对象。
从毕格罗开始,乔琳找到了琼·米克林·西尔弗、克劳迪娅·威尔、雪莉·克拉克、伊莱恩·梅、佩妮·马歇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和珍妮·利文斯顿等名字。她们中有的专注于对社会边缘的写实记录,有的缔造了温暖的商业剧情,有的则关心女性成长和少数群体生活的痛苦蜕变,她们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变的图景。从她们身上,乔琳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她们的镜头为乔琳展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教育。如果有人问她想成为什么样的导演,她的答案只会非常简单——她想成为不自我设限的导演。
甚至更直观的说,她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库布里克和伯格曼那样的艺术导演,也知道自己不会成为塔伦蒂诺和毕格罗这样的风格化导演,她更希望自己能成为雷德利·斯科特那种什么都尝试过的导演。
但她可不可能像雷德利·斯科特一样卖座呢?乔琳耸了耸肩,她也不知道。
同行业前辈的碰面很有趣,毕格罗本人身高一米八,气势实足,可说起话来其实相当柔和,甚至还有点在社交场合特有的害羞。恰好《末世纪暴潮》的男主演拉尔夫·费因斯也是乔琳下一个项目《英国病人》的男主演,有了共同的朋友在中间润滑,大家聊得都很开心。
过了一会儿,乔琳又看到了马丁·斯科塞斯。这次他是被特别邀请至威尼斯电影节的,所有人都听说了电影节官方要向他颁发表彰职业生涯的职业金狮奖。马丁一直是她在好莱坞意大利裔圈子的领路人,她当然得走过去向这位帮助她不少的导演打招呼了。
乔琳在晚宴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种宴会虽然是行业盛事,但其实人们绝对不会想要攀谈跟工作有关的事,这有违这种微妙社交关系的潜规则。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只会交换联系方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私下谈判。而乔琳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宴会谈话的技术,她可以随口讲个风趣的笑话或者故事,让大家爆发一些无伤大雅的笑声。她完美地扮演了那个风趣、机智还有些天真的新人导演。
宴会什么的当然很有趣,但电影节真正有趣的地方还是电影本身。乔琳抽空去看了毕格罗的《末世纪暴潮》,并且对毕格罗在电影里安排的大量手持镜头印象深刻。
面对即将到来的2000年,所有人都在幻想新世纪会发生什么。戴蒙写出了《End of Century》说“世纪末也没什么特别的”,而詹姆斯·卡梅隆却跟杰伊·考克斯一起写了这个带着末世情节的剧本,描绘了一个科技使人疯狂的反乌托邦世界。
新世纪到底会是什么样的?
到那时她就27岁了,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考虑到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乔琳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她自己甚至无法预设任何可能。
嗯,她只能希望那时的自己满足于现在她所做的这些事,不留遗憾。
就这样,在9月1日,乔琳终于迎来了《热泪伤痕》的全球首映仪式。
在同剧组一起走过红毯后,他们一起在记者的镜头下拍了不少照片。乔琳换了一套西装,它是棕色的,带着中等宽度的竖条纹图案。她甚至还穿了同面料的收腰马甲和白衬衫,再配上她束在脑后的中分低马尾,她看起来就像是刚从60年代圣罗兰的吸烟装海报上走下来。
但说真的,这个天气穿这么一套还是有点热。等乔琳跟剧组一起走进放映厅时,她就把上身的外套和马甲交给助理了。
在主持人介绍过到场的剧组成员后,电影放映如期开始了。
乔琳盯着屏幕上熟悉的影像,突然意识到自己上一次看它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一种奇怪的紧张感正在她的身体上蔓延,就像是有蚂蚁正顺着裤脚一点点地向上爬着,可她却无法让自己弯曲身体或者移动手指驱赶掉那种感觉。
这真奇怪。她有点想吐,可她知道她不是真的想吐。她只是在焦虑。
他们会喜欢吗?
这儿有个惊吓点……很好,它生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