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娱]好莱坞摇滚日志(539)
诺埃尔立刻回嘴道:“不不不,我就是这么想的,Slade,我见鬼地爱那个乐队!”
两个人争论得越来越激烈,以至于乔琳翻了个白眼,打断了他们。
“男孩们,你们不会真的要为了圣诞歌曲打架吧?”
“对啊,”诺埃尔扭头看她,“我绝对会为了捍卫Slade全力以赴,我真特么的爱那支乐队!”
“不,”乔琳瞪了他一眼,“我会说最好的圣诞歌曲永远都是Wham!乐队的《Last Chrismas》!”
她一边说,一边看向利亚姆的未婚妻帕齐,“对吧,帕特?”
帕齐笑着伸出手跟她击了下掌,“没错!乔治·迈克尔!我们永远爱他!”
乔琳大笑着附和道:“没错!”
利亚姆和诺埃尔这次结成了同一阵营,一同翻了个不屑的白眼,“女人!”
旁边一直笑着观战的妈妈佩吉这下变了神色,严厉地瞪了两个儿子一眼,“我可没教你们那么说话!”
“对不起,妈妈。”
“抱歉,妈。”
玛丽亚在旁边笑着摇了下头,低声对佩吉说了些话,于是两个妈妈就开始低声继续说话了,把几个像是变成了青少年的子女们丢在一旁。
趁着妈妈们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乔琳立刻伸出手捏了一下诺埃尔的脸。
他不满地叫了出来:“怎么了?!”
“混蛋,”乔琳翻了个白眼,“你没跟我道歉。”
诺埃尔快速看了一眼桌上的其他人,发现利亚姆的注意力被帕齐吸引住了,大哥保罗在认真吃饭,于是他立刻从桌上拿了一份布丁放在乔琳面前。
他低声在她耳边说:“抱歉,亲爱的,原谅我,好吗?”
乔琳被他那副生怕其他兄弟发现他向老婆服软的扭捏样子逗笑了。她还没回答,就听到他飞速在她耳边说:“我爱你,Birdy,但最好的圣诞歌曲还是Slade的《Merry Christmas Everybody》。”
乔琳咬了下后槽牙,快速从布丁碗里挖了一块布丁塞进了嘴里,然后她用力地踩了诺埃尔一脚。
“很疼!Birdy!这是我刚买的新鞋,我很喜欢它的!”他虽然抱怨,但也只敢理亏地小声抱怨,而乔琳已经笑嘻嘻地扭头同佩吉说话去了。
Icarus(二十七)
圣诞夜的争执不仅仅围绕着圣诞歌曲展开,还蔓延到了圣诞电影上。诺埃尔坚持最好的圣诞电影就是《星球大战》,而乔琳想看《生活多美好》,最后他们互相妥协了,打算一起看《万世魔星》。
“我不知道你居然还准备了这个录像带?”诺埃尔一边把电影带塞进录像机,一边奇怪地回头看乔琳。
“快点,”乔琳笑着挑了下眉,“趁妈妈们去教堂还没回来,我们抓紧看一会儿。她们不会喜欢这种疯狂调侃《圣经》的电影的。”
现在家里就诺埃尔、利亚姆和她三个人待着,其他人都去教堂了。
诺埃尔坐回到她身旁,好奇地问:“Bridy,你为什么会知道这电影?难道巨蟒剧团的喜剧在美国也很有名吗?我以为美国人一般理解不了我们的笑话呢!”
“他们在美国不算广为人知,但《万世魔星》是英国影史上最好的电影之一,”乔琳愉快地回答道,“况且当年乔治·哈里森为了让特里·琼斯能把这电影拍出来,抵押了他自己的房子呢!就因为他自己想看它!”
诺埃尔挑眉开玩笑说:“就像是你,拿出多半身家来投资电影?”
“是的,”乔琳重重地点了下头,“就像是我。”
利亚姆在旁边大咧咧地翘着腿,笑眯眯地评价道:“乔,我一直觉得你有点疯。”
乔琳给了他一个眼神,“有点,但绝对比不上你。”
等家人们从弥撒上回来后看到的就是三个成年人在沙发上看着电影傻笑。乔琳搂着诺埃尔的脖子,两个人都笑得东倒西歪的,而利亚姆已经笑得快要掉到沙发下面去了。
佩吉看着他们这样子,笑着对玛丽亚说:“瞧瞧这些孩子,就像是只有14岁。”
玛丽亚则笑着轻声说:“佩吉,我想乔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像是这样跟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共度假日。这真的很棒。”
佩吉握住她的手说:“玛丽亚,我们现在是家人了。”
两个单身抚养子女长大的母亲在这一刻跨越了所有文化背景的障碍,找到了真正的共通点。
在时钟正式敲响12点前,一家人互相交换了圣诞礼物。他们一直选择这个时间而不是圣诞节早晨交换礼物,好让明早所有人都不用为了打开礼物而早起。
乔琳为诺埃尔买了一个新的效果器踏板,她觉得这是个有点偷懒的礼物,可他喜欢极了。
“别想那么多,Birdy,我永远都不会嫌一个新的效果器踏板多余!我真的很喜欢它!”
诺埃尔为她买了一套她一直喜欢的《神秘博士》电视剧的可动玩偶,包括博士的时间飞船Tardis和反派Master的模型。
“哇哦,我一直想要这个来着,但我小时候,它只在英国有售!”乔琳兴奋得像个孩子。
诺埃尔得意地说:“我向Guigsy征求了意见,一个《神秘博士》的16岁粉丝女孩会喜欢什么东西之类的。他在这方面是专家。你知道的,他在这世界上最喜欢五件事,《神秘博士》排第二,我们的乐队只能排到第五名。”
乔琳大笑起来,她从认识绿洲的贝斯手Guigsy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他跟她一样喜欢《神秘博士》。她追问道:“第一名是什么?”
“当然是板球。但有的时候我觉得是足球。我们Guigsy正在跟我们的传记作者保罗·休伊特一起合写一本关于英格兰足球运动员罗宾·弗雷迪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