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重生)(142)
-
林荣的想法很简单,赵春山自尽,此事需得原原本本地告诉宋如玥,越快越好。
然而他没来得及。
辰静双得到消息,当然是比他早的,此刻已经在对着宋如玥说话了。他眉目低垂,依然是憔悴,但目光是温柔的,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含着一丝温静的笑意。
林荣只听了一两句墙角,便偷偷溜了。
看来辰静双和他一样,并不想——或者暂时不想——叫宋如玥知道这些。
宋如玥也是一直睡不安稳,才又醒了,小脸煞白,为了不牵动伤处,只好轻轻地说话:“不是叫钟灵别告诉你么?你怎么来了?”
“这要怪你,”辰静双对她笑,“我觉得你有什么话,急着对我说,所以才下了死命令给他们。”
“可我忽然不想说了。”
辰静双摸了摸她的头:“那就等你想说的时候告诉我。”
“子信。”
“嗯?”
“……你是不是不高兴?”
“……”辰静双愣了一下,笑道,“了不得,把我都看穿了。”
宋如玥等了等,见他没有说,就伸出两根手指,摸了摸他的手,问道:“那天……你受伤严重吗?”
辰静双的心稍稍一提,笑容不改:“不太严重,我好歹也是辰王世子,从小习武的。伤都很浅,包扎一下就无碍了。”
宋如玥用极小的力气引着他,让他握着自己的手,去摸他露在衣袍外面的绷带。她沉默地摸着,心里天人交战好久,才道:“我那天……其实一直在看着你,预备着你一有危险,就把你救出来的。”
辰静双握了握她的手指,心里一软。
“我本意是,要叫你知道战场是什么样的,有多少明枪暗箭。这样,你或许以后就不会说那样的话了,就知道我当时为什么非得那样不可,也不会太过关心则乱……把你推过去,是那些士卒实在危急,我来不及多说,若是只有我在场,便是我自己去救了。”
“嗯。”辰静双轻轻应了一声。
“只是,赵春山好像误会了……我被他相逼,话都说不完整,没能和他解释。西夷最后一次攻城的时候,我叫他去救你,他也去了……算来不是什么大错,我也还活着,还是从轻发落吧。”
辰静双忽然喉咙发紧:“赵春山……没能回来。”
宋如玥一怔。
“他战死了。”
夜袭
宋如玥与辰静双说着话,体力渐渐不支,又睡去了。
这一次,她才睡得很沉。
辰静双叫了钟灵问了问:“她怎么总是头晕?”
“气血亏损,是会头晕的。”钟灵回道,“我为将军处理好外伤,脉象是由军医们又诊了一遍,都说是如此,请王上放心。”
辰静双:“唔。”
-
接着三四天,那批败走的西凌军始终没有露面,城外风平浪静。天铁营一边休整,一边在外寻找夏林,但始终没得结果。城主的那位西凌养子,也确实毫无疑点。
林荣接替宋如玥,掌管军中事务。他身边几乎没了可以依仗的人手,工作量空前,焦头烂额,倒是辰静双帮了他一把。
赵春山既已“战死”,他们便心照不宣地放过了这个名字。
只是辰静双这位祖宗,说是亲征,倒不如说是守着宋如玥——林荣算是发现了。这祖宗不太插手军事,日常折子不离手,折子们每日快马从辰台送来,再快马往辰台发回。林荣忖着,这样下去,对辰宋二人、对辰国都并无好处。等过了这个坎儿,非得想法子劝一劝他。
结果这念头一生,他就又忙了起来。
是那天他去向宋如玥汇报近期事务,宋如玥忽然提了一句:“你得空叫此处主将来见一见我。”
林荣道:“将军还没大好,要做什么,不妨告诉我,我来办。”
宋如玥笑道:“不是什么大事,我也不至于一点事也办不得了。那天古城一战,我发现此处将士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出乎我所料,想着主将应是善于治军之人。我听子信抱怨过,辰国如今的名臣良将,还不及他祖父在位时的一半,若有人才,我不舍得错过。”
林荣听了,确实不致太费心力,便去为宋如玥传了那主将来。主将听明宋如玥意图,犹豫片刻,才下定决心道:“多谢将军厚爱,但此事实非末将……是末将麾下,一个叫史维的副官,平日里负责操练士兵。将军想见的想必是他,不如末将去将人带来?”
结果,他带着史维再回来时,屋内多坐着一个年轻男人,唇红齿白,眉目如画,笑意还未收敛,如春风一般,正抬起头来看他。
主将大骇,忙带着史维跪倒:“见过王上!”
辰静双笑道:“起来吧。孤只是来看一看碧瑶,你们不必拘束。”
两人忙又见过碧瑶将军。
这位不大在意,也直接叫了起,问史维:“我叫你过来的原因,想必你已经听说了。”
史维道:“是。——将军,卑职惶恐,有一个不情之请。”
宋如玥对他一点头。
史维道:“若论领兵,卑职不敢在将军面前班门弄斧。但卑职另有一长处,引以为傲,或许能为我大辰稍缓燃眉之急。”
宋如玥受伤以来十分懒怠,再一点头。
“卑职有三寸不烂之舌,愿为使臣,出使东国,重修辰燕之好。”
辰静双顿时来了兴致,但只笑问:“我大辰三国环绕,燕国已有背叛盟约的先例,似乎并不可靠。为何要重修辰燕之好?”
笙童便请那主将出去,只留了辰宋二人和史维在屋内。史维道:“西夷自不必说,至于伪豫……”他顿了顿,看了眼辰静双,“的确有不少人认为,毕竟是血亲,又是独枝,王上与伪豫之间大可回寰。虽然父子家事,外人不好置喙,但臣以为,若真如他们所说,伪豫只是在向王上施压,请王上服软,而王上有意……则王上不会与伪豫僵持许久,搭上那许多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