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枕戈(重生)(150)

作者: 将小明 阅读记录

守城门的将士放了行,也不由得喃喃道:“王上和碧瑶将军果真是……一个到了哪儿,另一个就跟到哪儿啊……”

此话不提。

嘉乌到清原只有一条路最近,辰静双一行一路狂奔,一个多时辰,便抵达清原城外。

城外星河暝暝,城内哭声幽噎。

宋如玥却不在。

以她的性子,莫非已经闯入城内——

辰静双眼前蓦地腾起嘉乌城女人的惨状,寒毛直竖,只死死盯着清原城门,座下马前蹄连连刨地,喷出激动的喘息。

“王上!”林荣忽然抬手一指,“那里!”

是一座小山,山腰上恰好有一处可以俯瞰清原城的所在。那里有树影荫庇,加之星月晦暗,足以藏身。林荣之所以能发现,也是因为宋如玥催绝云上前,露了个脸。

她目光飘渺地看过来。

辰静双二话不说,快马又加鞭,转瞬到了她身后。可又不知说些什么,骤逢大悲大喜,情绪起起落落,最终只倦倦地叫了一声:

“……青璋。”

-

若论起来,宋如玥不能算是那种适合当政客的人。但从小耳濡目染,又不能说她于此道上全无资质。

所以辰静双所说的“缓兵伺之”,她虽然感情上不太接受,却也能理解,知道应该以大局为重。

可这恰是最难受的。

西夷一路劫掠而来,为了掠夺物资、防备偷袭,从来是不忌屠城的。尤其嘉乌和清原是抵抗比较激烈的城池,又不像他们先前解围的那座城一般两族混居,因此格外惨烈。前些日子,他们从西凌手里收复嘉乌,待城墙上战斗结束,他们入主城内时,所见堪称血流漂橹。不少将士,看到城内的第一眼,就开始痛哭、呕吐,甚至当夜有十几个士兵当场崩溃,几乎自杀。

城内几乎人人闭户,他们只得挨家挨户地开门,统计人口,通告收复的消息。

这依然是个痛苦的过程——在一户户原本代表着“安全”的“家”中,仍有各种各样的死法。被人杀死、躲藏时自己将自己闷死、饿死……不一而足。人命和鲜血,就像地上凌乱破烂的桌椅一样轻贱。哪怕心肠冷硬如宋如玥,每排查几户,也只得退到一旁休息。

这还是有辰静双一直在旁边陪着她。

辰静双的反应倒不像她那样激烈,却也始终面带哀戚之色。最后处理尸体的时候,宋如玥知道,他避着人,在那些无人认领、统一掩埋的尸体面前,跪下磕了头。

不久后,他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命令。这个命令全然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他做事从来是对人对己留三分余地的。可这条命令,一分余地也没留。

杀俘。

但即使如此,在嘉乌城的每一个夜晚,也都好像有冤魂幽诉。那些哀怨的、或凄厉的哭诉,穿透梦,轻飘飘地烙在人的脑海里。

这样的阴影还没散尽,对占领了清原等三城的西夷军,却要“缓兵伺之”!

她终究意不能平,赶到了清原。

她最初想到去清原,是要孤身杀入城中,杀一个算一个,总归是以牙还牙的痛快。搭上一条命,那也是她和辰静双亏欠清原——却忽然想起一桩旧事。

那是很久以前,她才十来岁的时候。大豫北境连月暴雨,大砂河决堤,水患祸及十二城数十万人,势仍不减。她在宫中,安枕无忧,但听过皇帝与宋玠宋珪兄弟讨论治水之策。

当时,皇帝体恤难民,出的题目是“如何治上游之水”。那时候宋玠宋珪也还年纪轻轻,罗列数种对策,都未能超过朝廷诸官,已在灾区证实了不大可行。

最后,宋珪哑口无言,宋玠思虑再三,道:“儿臣以为,上游之水既已不可治,不如不治。大砂河中游穿入天舒,天舒林木众多,可稍缓水势,下游因此未被波及深重。何不先治下游之水,再溯流而上,治上游之水呢?”

此想法石破天惊,或可一试。但皇帝不满意,看着他直皱眉:“玠儿,你如此做法,将上游数十万百姓置于何处?”

宋玠却道:“先治下游,未尝不是治上游之举。水患已如虎,唯有暂避其锋芒,方可图之。”

皇帝道:“那数十万灾民,一朝家破财空,你待如何处理?”

宋玠道:“也唯有尽力施救……待水患平息,重建大砂河沿岸,再将之迁回原籍安顿。”

皇帝苦笑一声:“玠儿,你以为国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宋玠再次思索良久,皇帝几乎以为他答对不出,正要令他们兄弟二人告退——

“——那也只是他们的命。”

时至今日,宋玠当时的表情已经模糊,唯有这句话本身,被宋如玥深深记在心里。

低低的,隐忍的。好像是在酷刑之下,保守一个秘密。

“上游已然无救,既然国力不足,就更当先治下游……否则,无数人力物力皆在上游付诸东流,岂不更是治水无望、殃及更广吗……?父皇!”

皇帝半晌没说话,终于,轻轻叹了口气:“玠儿,大砂河水患,不日就将波及津仪。朕记得你在津仪耗费无数心血,搜罗了无数——”

“——儿臣惶恐!”一贯守礼的宋玠大声打断皇帝,把在场的弟妹吓了一跳,纷纷转头看他,却见他双目含泪,哽咽道:“请父皇……不要再提了。”

-

——如今的清原,就好似当年的大砂河上游。

宋如玥看了北境战报,结合收复嘉乌后的情况,也知道,辰国如今撑不起两面作战,甚至战争结束后,如何自保也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