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赐林夫人(571)
等进了屋见到夏家这位金玉一般的姑娘,就和那画上的仙女儿似的,人又有礼,说话也文绉绉的,卫氏便心中更加得意了。
看这位金尊玉贵的夏姑娘,难道不比什么莲姑娘好多了?
可他们昨晚在家里叮嘱昌儿多少遍,让昌儿主动着些和夏姑娘说话,谁知道劝了半日他答应了,到了这里竟然行了礼一句话也不说,让卫氏心里发急。
幸好夏姑娘大度知礼,主动起了话头儿,没让场面冷下来。
卫氏心里松了口气,对鲁夫人陪笑道:“这孩子手里放不下书,昨儿在家里也读书到了三更天,心里只是总想着早日考中,也不知道怎么和女孩儿家说话,让您见笑了。”
鲁氏自卫氏进门起就冷眼看她说话行事,见她虽言语粗些,好歹大面儿上还算知礼,便笑道:“这有什么,小孩子家上进些是好事儿,等林举人下一科中了进士做了官,您不也有诰命在身上了?到了那时候,您就该享福了。”
卫氏被鲁氏这么一捧,不禁有些飘飘然,眉梢眼角得意之色藏都藏不住,嘴里却笑道:“他不过中了个举人罢了,离进士还不知得考几次,可不敢说下一科就中。”
才刚还觉得卫氏知礼,这第二句她就开始得意,鲁氏眉头微微一皱又是一松,心道浅薄些也好,这样的人心思藏不住,往后也不会和金桂使那些弯弯绕绕的手段,左右只要教导金桂好好把住丈夫就是。
林昌爹娘都是平民百姓,也没什么见识,也没人脉,等林昌他往后做了官,且还得靠着金桂的嫁妆呢。
这中了举的人哪儿有笨的?就算他爹娘要挑金桂的理,这两头儿孰轻孰重他能不知道?
两家子各怀心思相看了一场,李官媒何官媒又在中间打圆场,竟还真说定了亲事。
等鲁氏送走卫氏林昌母子俩并官媒回到屋内,见金桂坐在那里沉着脸想事儿,忙上前去问道:“这是又怎么了?才说定了大喜的事儿,可不能不高兴,不吉利。”
夏金桂皱着眉问鲁氏道:“娘,你看我今儿打扮得怎么样?”
鲁氏自然是极口夸赞了一番,夏金桂却没展眉,而是疑惑道:“连娘都觉得好看,以林昌这样的出身,当也没什么见识,怎地他今儿见了我,怎么好像不稀罕似的?”
听了夏金桂这话,鲁氏心里一突,面上神色不由得一变。
偏是夏金桂眼尖,看到了她娘神色变化,立时便问道:“娘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瞒着我!”
鲁氏不欲和她说这事,偏夏金桂又发了脾气,把头上花钗一摘摔到榻上,生气道:“是不是他家里有貌美的丫头侍妾,把他的魂儿都勾去了,所以他才对我这么冷淡?”
“娘别瞒着我!只实话告诉我就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出身能和我结亲,已是便宜了他,他竟还敢不稀罕?”
鲁氏见女儿误会得深了,脸上气得通红,这下不说也得说,忙解释道:“金桂,你想多了,我听说林举人身边服侍的都是小厮,一个丫头都没有。”
“再说他爹娘做梦都盼着他读书考中,怎么会给他安排人勾他?”
夏金桂一想也是这个理儿,想到林昌的态度,却还是不大满意,问道:“那他怎么对我一点儿都不殷勤!难道他还真是块木头梆子?”
作者有话要说:
来惹!
鸡飞狗跳……预定……
感谢在2020-09-15 02:34:48~2020-09-15 20:57: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君凌月 50瓶;随遇而安 10瓶;小甜饼收割机 3瓶;鱼非鱼 2瓶;凶唧唧的毛球、月夜№修罗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17章 子女
鲁氏话在嘴里绕过七八圈儿没说出口, 看金桂已快想通,欲要不说,又怕往后这孩子从别的地方儿听着了再闹起来, 便决定还是现在告诉她为好。
是以鲁氏先顺着她的话劝道:“木些也好, 往后成了婚,他没那么些花花肠子,也不左一个丫头右一个姨娘的,一心一计的待你, 难道不好?”
“他若见了你双眼放光言语谄媚, 那才不好呢,快别多想了。”
夏金桂气性略下去了些, 用鼻子出了一声气儿,却还是疑惑道:“娘,你才刚说的确实有理, 可那也没什么, 你到底瞒着我什么事儿?”
鲁氏心一横,右手搭在女儿肩膀上,左手拉着她的手, 说道:“金桂,你听我慢慢给你说,别闹脾气好不好?”
夏金桂噘着嘴看了鲁氏一会儿,勉强点点头。
鲁氏这才敢和她说了林昌曾与林总督家的先干姑娘如今的堂姑娘定亲之事。
她话才说到一半儿, 夏金桂就气得双眼圆睁, 怒道:“这么大事,娘怎么一开始不告诉我!挑来挑去, 怎地选了个别人挑剩下的!”
鲁氏忙伸手捂她的嘴,急道:“我的小祖宗, 你悄声儿些,这若是吵嚷出去,林总督家也是咱们家能得罪得起的?”
夏金桂伸手把鲁氏的手拿下来一甩,气得双眼通红落下泪,起身哭道:“咱们家是得罪不起总督府,可也不必非要说给他家!娘早和我说,我才不答应他家婚事,嫁人家挑剩下的!什么意思!”
鲁氏被女儿甩了手,面子上挂不住,看女儿哭得那样,又舍不得说什么,只好坐在榻上唉声叹气了半日,方才想出话来,和女儿说道:“也并不是说人家挑剩下的,你这话也太难听了。”
“但凡男女婚姻大事,哪一家子不是要挑最合适的给自家孩子?见了他们家之前,娘也给你挑了不知几家人家,因觉得配不上你,提都没和你提过,难道这些人也都是你挑剩的?不过人之常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