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御赐林夫人(66)

作者: 巫朝尘 阅读记录

因着也算是新媳妇第一次见亲戚们,文皎今日打扮得光彩照人,头上挽了个朝云近香髻,发髻上戴一只五尾凤钗,串珠衔玉,再有四只红玛瑙红珊瑚的簪子簪在另一侧。身上茜色织金锦绣的上裳,暗翡翠色裙子,又有玫瑰色玉佩压襟。又明艳,又端庄,七八分的颜色也显出了十分的光彩,叫人不敢逼视。

本来文皎还觉得不就见见自家亲戚,不用戴着些沉甸甸的金凤,家常打扮即可,但毕竟又是初见,因此极不情愿的令白露白霜替她盛装。谁知这番盛装打扮倒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文皎毕竟是族长夫人,又是二品诰命,便坐了上座,和黛玉一起见过十来位女眷,一一赐下去了见面礼,倒是发现有一个既不是林家的媳妇,也不是林家的姑娘的十七八岁女孩子,一问,是那位年轻婶娘黄氏的娘家侄女。

再一看那女孩子也是十分精心的装饰过,心中便明白了几分。心道林海这个臭老头子,怎么这么多上赶着给他做妻做妾的,一个个也不看看自己是谁,配不配呢。

并不是文皎故意把黄氏和这女孩子往坏了想。这屋中的女眷都穿着平日不穿的盛装,但是见自家亲戚和出去相亲的打扮法是不一样的。

这姑娘穿着薄红色的衣裳,浅翠色裙儿,眉毛弯两弯新月,展现出来的是年轻姑娘娇艳的一面,而非稳重端庄――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打扮得像是苏府大少奶奶柳氏身边的两个侍妾。

文皎心念一动,待寒暄见礼毕,未等黄氏开口,便说起了路上和林海商议的,择选林府旁支子弟愿意读书进益,且聪明灵秀者,若是愿意跟去京中,便带去京中替他们请老师,教学科考之道之事。

文皎温和笑道:“我才来,看到咱们林家竟也有这许多青年才俊,心中甚是喜欢。正好我们老爷说,这次回来,若是有孩子愿意读书,走科考之道,将来入朝为官的,各位婶娘嫂子又舍得,我们正好一齐带去京里,延师教导。比在家里学强些。”

此言一出,家中有已开蒙读书的男子的,面上俱流露出了真情实意的喜意。其中一位平辈弟妹卫氏家中的长子林昌,和潘梅婷的哥哥潘梅真一样也是十四岁,今年春天刚中了秀才。虽然不是一等禀生,但也算是年少有为。

卫氏正愁着无力请名师教导,林昌又算不得极优秀,苏州的书院不见得能收他。听了文皎此言,正是久旱逢甘露一般,想那林海可是当年的探花郎,就算跟了去不是他亲自教导,偶然得个一两句指点,也比在这里自己苦学强啊!

就算是其他人家中的男孩子没有林昌这么出息的,也知道跟着林海去京中学习比在家里强,就算最后中不了进士,侥幸能中了举,也能补授官员,算一方乡绅了。能跟着学个秀才回来,起码也能教育子孙。再不济帮忙当个管家,也比在家里没指望强啊。

因此一屋子女人看文皎的眼神都火热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古代皇宫里面父子母子之间,也不都是什么“父皇”“母后”的,皇宫就是他们家,自己家里叫那么正式的称呼干嘛?也都叫爹娘的(这个我考据过的嗷~)

各位小可爱家里有没有养三只猫哒~现在家里两个猫,总想再养一只,但是怕作翻天哈哈哈哈。

附一下各宫女官的配置~都是不出宫的宫女嬷嬷担任的哦,全是作者自己瞎掰、杜撰。

长乐宫(皇后宫)

尚书 正四品 辅佐皇后,执掌后宫诸事 一人

侍中 正五品 尚书左右副手 二人

宫正 正五品 执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 一人

司正 正六品 辅佐宫正 二人

贤人 正七品 八人

长宁宫(太后宫)

尚书 正四品 太后身边女官 一人

侍中 正五品 尚书左右副手 二人

贤人 正七品 八人

贵妃宫

侍中 正五品 掌合宫事 一人

司正 正六品 执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 一人

女史 正九品 六人

妃宫

长史 正六品 掌合宫事 一人

典正 正七品 执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 一人

女史 正九品 四人

贵嫔宫

少史 正七品 掌合宫事 一人

掌正 正八品 执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 一人

女史 正九品 二人感谢在2020-04-27 12:00:09~2020-04-28 12:00: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牛肉干、梦想考上清华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夏衣一一 30瓶;chuya 20瓶;年年岁岁 16瓶;轩草薰 5瓶;布熊不是小熊、难捱、氯乙烯、夏天下雨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7章 堂亲

这时候的女人大部分都指望什么呢?

能自己出去打拼做女官的还是少数, 大部分女子未出嫁的时候指望父亲兄弟,出嫁了指望丈夫有出息,丈夫不行就把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每个人传宗接代, 遗泽子孙的观念都非常强烈。

又有一句话, 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可惜他们这一支从林二代到林五代,就没出过任何一个中了举的男子。最有出息的不过是林四代里面现年已经六十八的一位叔叔,是个秀才, 再有就是林六代里的林昌了。

所以文皎先用她们各家孩子的前程捞了一波极多的好感度。等再互相吹捧完毕――女人们吹捧文皎和黛玉, 文皎夸赞她们孩子。文皎就坐等那带着娘家侄女来的黄婶娘张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