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黎落(48)

作者: 东方聿淮 阅读记录

“我哥儿们有什么不能讲的。那你知道那个学长后来的事吗?”张彬问道。

“听他妹妹的同学说过,他好像得抑郁症了,后来住院了。再后来的事,也没人问了,大家都忘记了。高中嘛,大家都比较向往大学的生活。”小蝶回忆着。

大家都不说话了,都觉得这个男生好可怜。

京老板进来搬了一箱烟花扎着红绳打包好给程耕洋。

“多少钱?”程耕洋问道。

“两百。”

程耕洋接过烟花从口袋里掏出两百元现金递给了京老板。

天色渐黑,夏逸涵刚回到家就被老夏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顿,具体骂了什么也听不清,黎落只听到张彬回家后,张奶奶的声音很温柔,只问他肚子饿不饿?

程耕洋的家里没了生气,外公外婆已经回了鱼塘,自由之人也是孤独之人。

他把烟花拿到了黎落家的院子里,黎奶奶此时正在堂屋里打坐念经诵佛。

这一幕被黎落收进眼底,他总觉得奶奶和他小时候见到的奶奶不是同一个人,他看不清。

奶奶准备的晚饭也很简单,稀饭配萝卜干。

“奶奶,晚上去我们家吃晚饭吧,家里还有菜。”程耕洋先开口道。

“洋洋啊,我吃过了,不去了,你跟黎落去锅里盛饭,菜不够的话再加点菜。”

端饭碗吃饭的意思是,自己在家盛好了饭,然后就端着饭碗边走边吃,有的端着饭碗在弄堂里吃,有的端着饭碗走街串巷,到邻居家吃,若是邻居家有好吃的菜,就加点菜蹭吃。黎奶奶的意思是程耕洋和黎落盛饭吃,不合口味再去程耕洋家夹菜吃。

桃花源的这套风俗,传言是在很多年以前,贫穷的人靠乞讨,靠吃百家饭存活,后来就延续下来变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黎落吃饭不离开座位,这次却被程耕洋拉走了。

俩人端着饭碗来到程耕洋家,他拿出中午吃剩下的菜,重新回锅热了一遍,谁知,张彬端着饭碗也来蹭吃了。

“你家今天吃的什么菜?”程耕洋问。

“你看,豇豆茄子,你要不要,要去我家加菜。”张彬道。

黎落此时有些木讷,感觉大家吃的是大锅饭一般,谁家都可以串门吃饭,感觉好温馨,邻里之间居然能如此融洽相处,真正做到了是一家人的感觉。

这事儿要在城里,去亲戚家吃饭都是要提前预约的,哪有随时上门夹菜吃的道理。

三人把中午剩的狮子头分着吃光了。

夏逸涵一溜烟跑过来了:“还在吃呢”

三人见状吧啦吧啦三两口把饭又扒光了,虽然是稀饭,里面和的都是菜。

“张彬把我们的碗筷一起洗了,然后送到黎奶奶家厨房放好。”程耕洋命令道。

“什么?为什么又是我?”张彬嘴巴还没擦干净,一脸委屈相。

程耕洋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怎么,白给你肉圆吃了?”

张彬接过了黎落和程耕洋手里的碗筷,道:“哎,算了算了,能者多劳,谁让我比你们大呢?照顾弟弟也是应该的。”

黎落却不肯,道:“给我吧,我拿回家洗,不是要去放烟花嘛?天都快黑了。”

夏逸涵一脸为难,挡在了大门口,道:“你们要去黎落家放烟花?能不能拿出来放啊,码头也可以,弄堂对面的桥也可以,省的到时候黎落还要收拾打扫,咱们直接找个空地多好。”

“言之有理,还是夏逸涵想得周到。”张彬不忘先夸赞一番。

“那就去空地吧,桥下的那片地儿。”程耕洋道。

张彬没有把碗筷给黎落,而是跟着他们一起去拿烟花,黎落在厨房里洗碗的时候顺带把张彬的碗筷一并洗了。

夜幕降临,四个少年手拿百事可乐在星空下谈心说笑,村里人为了省电费,一般都睡得很早,他们走过街坊时不时传来一阵狗叫声。

兴许是惊扰了,只因平日里的夜晚路上极少有人会走动。

夏逸涵和张彬俩人抬着烟花一路歌唱,十七八岁的少年,一首苏有朋的《勇气》成了今夜的元旦之歌。

纵然唱的青春飞扬,也不过是衬托出程耕洋的歌声唱功了得罢了,他一开口的歌词便让黎落终身难忘:

“今天过了不会再有一个今天,

十七岁也不会再有另外一次。

没人能为我唤回青春,

没人能替我走完人生。

我知道该拿出勇气面对未来,

也许我不敢面对的只是自己。

有你的祝福有你的爱,

我会找回自己。”

程耕洋停顿了下,问黎落:“好听吗?”

“嗯,好听。”

张彬又说:“哎呀,还没听黎落唱过歌呢?”

程耕洋顺势搭肩勾住黎落的脖子,侧耳轻声,道:“就是,唱一首嘛!”

“啊,可是,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耶?”黎落想到今天经过的小桥流水人家,乡野气息着实让他回味难忘,而此时已到达目的地。

四人已抵达小桥下的空地,空地是一片刚修好的水泥路,听说以后要做停车场,眼下还没展开施工。

夏逸涵放下烟花,舒坦了一口气,道:“黎落,你唱嘛,我也想听听你的歌声!”

黎落润了润嗓子,咳了两声,月色伴奏,晚风轻舞,黎落的歌声飘来:

“昨夜的谁躲进了梦,

随着风,

追上那狂野的弧度,

迭迭重,

岁月的愁剩酒一壶,

醉了秋,

我还有唱不完的节奏,

不休......”

程耕洋脚步轻点节拍,点头跟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