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直在下雨,昨天刚放晴,路边的柳树叶葱翠欲滴。
老太太突然豪情万丈。癚
这就跟t自己家盖房子一样,我以前是茅草房,那我就多挣钱,然后我也盖个大别墅。
难道这不是换门庭?
谁也不是天生的王侯将相。
那住在九城里的人,当年不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吗?
当然啦,想东想西,看到宋玉暖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了。
两孩子都没那心思,她就不担心了。
她这孙女可是文曲星下凡,写的故事都能印成字在书上,真的太了不起了。癚
拉着宋玉暖跟她说:“楚梓州让你去大队部一趟,是你说的那个端午节的香包还有葫芦吗,小暖,你就动动嘴可别动手。”
这小手,可不是干活的,是拿笔杆子的。
宋玉暖早有准备,翻出几块鲜艳的布料裁剪好,她缝纫活不行,就让连香动手她动嘴。
不大一会,一个小巧玲珑精致的香包做了出来。
众人眼睛一亮。
宋老太说:“这不就是过去大户人家戴的香囊吗?”
宋玉暖说:“要是有一个红色的珠子就更好了,或者小木珠也行。”癚
宋老太:“咱们山里有一种干果子,那里面的果核就跟小珠子一样,用锥子将中间钻个眼,我小时候还做过一串手链戴着玩呢。”
于是老宋头赶着马车又去了林子。
因为着急要,只摘了一小布袋就回来了。
宋玉暖拿起一个闻了闻,还别说,这味道真好。
这一回,玲珑精致的小香包做出来了。
五彩绳编出来做挂绳,上面是一个果核,下面是五彩线做的流苏。
看起来新颖又别致……癚
第160章 端午节的香包和葫芦
然后宋玉暖又用彩纸做了几个葫芦,她做示范,和传统的四角和两角葫芦不一样。绡
这个是字面意思的葫芦。
两样东西,不大一会就做出来。
本来想编绳结的,可惜没有丝光线。
宋老太却瞪圆了眼睛,用嘴形容和实际做出来自然不一样。
就像小暖形容的,什么视觉冲击还冲撞来着,可真好看呢,尤其是小香包,可太精致了。
戴上之后,不但能驱虫辟邪,还感觉一下子身份就高贵起来。
还有这没有角的葫芦,圆鼓鼓的,看着就圆满的样子。绡
宋老太想说什么,夏桂兰说:“妈,小暖想的对,这个是季节性的,卖也卖不了几天,大伙一起做,赚了钱,端午节也能包顿饺子吃,咱何乐而不为?”
宋老太其实很有头脑,哪怕是季节性的,可卖的不就是一个新鲜吗?
但这一个个的,都挺大方,她只能说:“随便你们怎么做,我才懒得管呢。”
两个样品被宋玉暖拿去了大队部。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连香。
楚梓州没想到竟然这么精致。
可惜不好捎去京城。绡
要说这香包里的艾叶,可都是好艾叶呢。
随后追过来的宋老太气喘吁吁的。
宋玉暖诧异的问:“奶奶,您这是怎么了,别着急,有话慢慢说。”
还跑去了柜子旁,拿出一个新茶杯给奶奶倒了一杯糖水。
主要是宋老太脸色有点白,喝点糖水能好一些。
这个不见外的劲,楚梓州真是无语了。
宋老太也没抻着,指着桌子上的东西,问几个人:“先别着急做,我问你们,是不是忘了咱们南山县城过端午节的习俗了?”绡
宋玉暖眼眸转了转,忽然一拍手,哎呦一声:“啥事还得是我奶,要不然咱们搞不好得赔……”
楚梓州是啥都不懂。
跟着一起来的连香忙解释起来,光顾着做这茬给忘了。
老话说的好: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
各个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各不相同。
而在南山县城,端午节的习俗是太阳没升起来之前要将昨天晚上沾了露水的香包五彩线给家里的孩子佩戴上。
门口插着挂满了葫芦的柳条,意味着装病装灾,过了端午节的中午就要扔掉。绡
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孩子们身上佩戴的香包,要在端午节第一场雨之后,扔进离家最近的大河里。
意味着所有的灾病都已远去。
简单的说,这个不是长期佩戴的,一般人家不会舍得买这么好料子的香包。
还有葫芦,几张彩纸迭吧迭吧,就能迭很多。
楚梓州去看宋玉暖。
宋玉暖没好意思说她根本就没打算卖给家里困难的,这是卖给上班开工资家里富裕的。绡
她是这样说的:“如今过端午节也不放假,咱们县城的双职工或者多职工家庭有的还要加班加点,咱们给他们做现成的,免去了他们熬夜的时间也算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了一份贡献。”
宋老太;……
要说嘴巧,还得是我大孙女。
“再说了,咱们也不多做,明天开始,也就两天时间,大队长,我建议各家各户出一个人,就在大食堂,咱们实行流水线作业……”
宋玉暖一顿吧啦吧啦,楚梓州觉得,自己该给她让位了。
一个农村的大队长,怎么感觉都未必坐得稳呢?
-----------------绡
端午节前夕,三百个限量版的香包做好了,每个定价一元钱,葫芦不单是葫芦,还有四个角和两个角的葫芦,毕竟这种葫芦是空心的,这才该是装病的葫芦。
东西少了看不出来,等多了再看,真是五颜六色夺人眼球。
葫芦做得多,彩纸都给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