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瑶说:“那我们明天骑马去,我去跟村长家借个车架,方便许多。”
刘木匠颔首,两人谈妥,秦瑶把账本拿走回家对完了账目,便早早睡下了。
因为路途遥远,四更天两人就出发。
秦瑶走的时候,家里四个孩子还在梦里呢,她留了字条压在堂屋饭桌上,告知他们自己要晚上才能回来。
牛车的车架用到马身上,有点不太合适,矮了许多,但马的速度比牛车快了一倍。
拉着两个人和沉甸甸的水车石磨,仍跑得飞快。
秦瑶听着身下车轮咕噜噜疯狂转动的声音,心都揪起来,担心把村长家的车架给弄散架咯。
于是到了不太好走的小路上,放缓了马车的速度。
如此这般,抵达客户家中时,也是上午十点左右了。
要是靠脚走,中午还不一定能到呢。
这么远的地方都能知道刘家村的水磨,秦瑶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刘家村的妇女嫁到这边,回娘家时把水磨的消息带了过来。
舍得花钱安装水磨的人家,都是村里相对富裕的,今天这家,院落修得大大的,大门也做得宽敞,门槛卸下,马车直接可以驶进去。
家中引了山泉水,还挖了一个大池塘,里面种了藕,这会儿荷花已经盛开过,只剩下两三只晚开的,亭亭立在荷叶间。
秦瑶第一次到的时候,就特别羡慕这户人家大大的院子。
可惜她们家那地势,平地就那么点大,挖不起池塘,只能种点菜。
安放水磨的地方主人家已经提前清理出来,就在池塘角落里,山泉水落下的地方。
这山泉水量挺大,秦瑶测试过,转动水车没问题。
安装步骤她和刘木匠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两人合作,半个时辰就安装好了。
跟主人家要了点谷子做测试,效果还不错。
正常水磨一小时磨一担粮食,超小型水磨一个半小时磨一担粮食。
刘木匠严谨的测量过主人家的箩筐,和刘家村村民常用的箩筐大小差不多,所以秦瑶得出这个结果是比较靠谱的。
秦瑶又指导主人家自己上手试了下,对方挺满意的,速度比想象中的快,最主要是不累人。
再过几天就要秋收,刚好赶上,满意都显露在灿烂的笑容中。
“没问题的话,那咱们结算一下余下尾款吧。”秦瑶微笑问。
主人家笑着进屋拿钱。
总价三两银子,定金预付了三分之一,剩下二两银子。
刘木匠提前带了一个小称,称好重量,秦瑶把收条给对方,银货两讫。
秦瑶和刘木匠赶着马车离开时,村里村民正成群结队的往那户人家里去,都是好奇去看水磨的。
车上二人对视一眼,不出意外,马上又要有新订单了。
果然,秦瑶和刘木匠安装完手上最后两套小型水磨后,只隔了一天,就有一位陌生人出现在刘家村路口。
来人抬眼一看,根本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只好在路边找一个刘家村人询问:“做水磨的秦娘子家在哪里啊?”
金花耳朵那个尖,还没等村民回答,狂奔过来,大声说:
“我知道,我带你去!”
可惜,对方并不相信她这个小孩,挥挥手,“小女娃一边玩去,别胡闹。”
等着刘家村村民说。
结果人家好笑的指着那小女娃,“那是秦娘子家侄女儿,你跟她去就知道了,我还要下地呢,看看水放干了没有,过两日就能收了......”
来人顿时有点小尴尬。
所幸金花并不介意,大方示意他跟上。
心里期待的想,三婶婶又会给她什么好吃的呢?
第121章 开口就是五十套
好吃的没有,好玩的倒是有一个。
秦瑶闲来无事,给家里四个没什么玩具的孩子做了几只竹蜻蜓。
金花惊喜的捧着,比得了糖还开心,迫不及待叫上四娘妹妹,两人一块儿跑了。
二郎在屋里背书,不负家中卷王之名。
大郎和三郎都在水磨坊,一边看着马儿在河里洗澡,一边盯着水磨坊里的钱箱。
现在生意特别好,村里人只要排得上,都选水磨,没钱的就拿自家种的菜来抵,怕菜被偷走了,大郎是隔一会儿就要到水磨坊转一圈,有东西就把东西先收回家。
村里人都戏称他小掌柜。
秦瑶把来客领到堂屋,一边给他倒水一边观察对方的衣着样貌。
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留着时下流行的小八字胡,一身朴素灰麻衣,头发盘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灰布条绑着,乍一看,跟四周村民没什么两样。
但秦瑶却眼尖发现,他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千层底棉布鞋。
露在外面的手掌,看起来比他那张脸细腻光洁多了,不像是常年干粗活的人。
脸上麦色的肤色,像是常年在外行走晒出来的。
“您喝水。”秦瑶把凉白开递上,在他对面坐下,微笑问:“怎么称呼您?是打算给家里装一套水磨吗?”
“我姓白,单名一个善字。”他端起水杯,也不知道赶了多远的路,渴极似的,一口气喝干了一杯水。
秦瑶挑了挑眉,伸手要拿空杯子再给他倒杯水,一只手却挡在了杯子上方,“不必,够了。”
秦瑶应好,重新坐下,示意他有话直说。
白善先是问她超小型石磨一套多少银子,得了价钱,沉吟片刻,手指动了动,心头默算了一个数,点了点头。
随后,伸手往衣服里摸了摸,“啪”的放下两颗大银锭,一个二十两整,共四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