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还早,天才刚蒙蒙亮,走快一点绝不会迟到。
“下个月回家记得把我让你抄写的历年考题和参考答案带回来。”秦瑶嘱咐。
刘季颓丧的点点头,拎着自己的小包袱,一步步往前挪,困得眼皮子都睁不开。
秦瑶目送他走远,直到见不到人影,这才打马进了镇上街道,去屠户家买肉。
排骨来两斤,五花肉来两斤,再来一块猪肝,拿回家去煮汤喝,给她和四个娃补补身体。
就是秦瑶那手艺,做出来的猪肝青菜汤味道总有哪里怪怪的,她自己喝了半碗,就不动了,专门去夹那盘小炒肉吃。
排骨用一个长条竹筒装着,然后放在装满凉水的水桶里,放在阴凉处,能多放一天,秦瑶打算明天晚上用来炖肉汤喝。
早饭吃好,嘱咐家里四个孩子把院里的谷子摊开晒,秦瑶脚步匆匆的来到刘木匠家。
他家地也多,不过人也多,五天时间也收了七七八八,稍微有了点空闲。
两人一合计,着手开始招人,得赶紧把生产车间搭起来。
不说多结实吧,一个遮风挡雨的茅草屋也得有。
秦瑶早已经想好要建个什么样的,图纸一摊开,刘木匠凑上前来看,是一个四面合围,中间露天的房子。
在四个面搭起四间长方形的屋子,带顶棚的,四周也围起来,其中两间用来加工木料,一间用于晾漆,一间用来打石磨。
中间一大片空地,可以用来堆石料,还可以多搭一个棚子建个灶台做员工食堂。
这还不算完,每一间屋子里,有细分好几个区域,有专门刨木料的、锯板材的、组合拼装的、上漆的、检验的。
各挂一个牌子,写上某某车间,区域分明。
石料那边工序简单得多,就两个,一个打磨盘,一个刻纹路,所以一间足以。
刘木匠拿着图纸看了又看,直呼精妙。
不过他有一处不解,指着图上那些某某车间小牌子问:“为何要叫车间?”
秦瑶一怔,“啊这......那你觉得叫什么好?某分部?”
她就是把现代生产流水线照抄下来,忘记要因地制宜了,车间这个词,出现在古代确实不太合适。
刘木匠也楞了一下,“某分部也不好听啊,那还是叫车间吧。”
“对了,你之前说做流水线什么的,现在图上这个就是吧?专人专项,各司其职,上手也快,只需要学会其中之一即可。”
秦瑶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刘木匠在口中重复好几遍流水线这三个字,越念越觉得这个用词非常准确。
图有了,刘木匠就知道要准备什么材料,领着先前那两个短工,先把院子里之前收来的木料搬到新厂址去。
两个三脚架一放,长长的原木往架子上一搁,拿起工具就开始处理木料,好为接下来建厂房做准备。
秦瑶则拿着新鲜出炉的招工牌子,来到村井这块儿,选一个大石块,站了上去。
把牌子放跟前,大喊一声:“水磨厂招工啦!”
霎时间,正在空地上翻晒谷子的村民们齐刷刷抬头看过来。
对于此事,村民们早在秦瑶家租下荒草地时就已经开始期待。
于是乎,秦瑶刚说完招工人数和条件,空地上的人就少了大半——都急忙跑回家或是跑到地里,通知家里的老少爷们去了。
涉及到重体力活,石磨部门这边,秦瑶打算招八名男工。
四个负责采石运石,四个负责打磨凿磨。
采石工一天十二文,包早午两餐。
打磨凿磨工一天十文,包早午两餐。
而水车部门,需要十个巧手匠人,男女不限,一天十二文,包早午两餐。
另招大厨一位,负责早午两顿饭,男女不限,每月三百文。
后续视情况增减工人人数,暂定人数十八人。
众人只顾着听月钱多少多少,对男女不限这一条选择性无视。
于是,前来应招的人中,只有两个女人。
一个何氏,一个刘货郎家的芸娘。
何氏看见芸娘,就觉得她肯定是为大厨这一职来的。
火力瞬间对准她,“你家那小铺子不用看着了?有这空闲给人做饭呢?就你这小身板,大锅饭的铁锅你怕是抬都抬不起来吧?”
芸娘无奈道:“大嫂你放心,我没想跟你争做厨子,我是来应招木工的。”
何氏大吃一惊,“你还会做木工?”
芸娘点点头,自信的说:“我爹是木匠,我从小看到大的,在娘家的时候我天天帮着我爹给人做桌椅板凳。”
不过别看她表面上一副自信模样,但当同样为了应招木工的男人们望过来时,还是紧张得抓紧衣袖,呼吸急促,心底隐隐有点后悔。
她只是一听一日十二文工钱,还包两顿,又不限男女,想着自己跟着父亲学过一些,鬼使神差就来了。
往日没有女子做工的机会,就算有,也是县里那些极远的地方,还是给人做丫鬟当奶娘之类的,别说婆家人不允许,她自己也不敢。
但这次是在家门口做活,还是正正经经的木工,头脑一热,就想试试看!
至于她为何敢头脑一热,只因为招工的人是秦瑶。
有她在,莫名就不怕了。
第129章 女木匠
村井边有棵老树,树下常年摆着几个墩子,秦瑶随便找个空的坐下,拿起自制的木板工作本和笔,开始一个个面试。
刘柏三兄弟全来了,家里后续还有几十亩地没收完,张氏说就算花钱找短工帮忙收,也不能让他们三错过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