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继母后,我改造全家种田忙(245)+番外

邱氏心细有耐心,秦瑶安排她泡种。

刘琪力气大,就去挑泥。

秦瑶则领着刘功把各家出的炭分到炭盆里,烧好安放在育种棚各个角落。

因为大家伙都在用秦瑶家的水磨,原先的手工磨坊长期空置,现在直接拿来做育种棚,省去育种队不少功夫。

温度要控制好,不能过热,也不能冷,还要放置水桶,水蒸气蒸发后可以保证里面的湿度。

在没有各种现代测温仪器的辅助下,一切只能凭经验判断。

秦瑶会在里面放置粗糙的黄纸测试湿度。

温度比较好感受,多体验几遍,育种队的队员们差不多能估计个大概。

人体温度是三十六度到三十七度,感觉到有一点点热,那温度就刚好。

如果觉得热到要冒汗,就要把炭火埋一埋,降低温度。

这一套育种方法学习下来,让刘功几人受益匪浅,不但学习了怎么育种,还误打误撞学到一点自然科学的东西。

比如水蒸气的凝结,还有水的不同形态变化过程等等,都让几人大呼神奇。

他们以为这是什么不外传的机密,但秦瑶却说:“这些书上都有。”

只不过现代的描述和古代的描述不一样罢了,但本质上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邱氏原先觉得送自家金花去学堂读书没什么用处,但秦瑶都说好,那就让她去呗。

后面没能通过考核,也没什么强烈的执念说非要让她去学堂。

可经过这一次育种学习,她突然意识到,读书和考科举不再是绝对关联的。

书本上的东西只要学来,就能受益一生。

于是把所有种子都培育上之后,邱氏回到家中,居然抓起了金花的学习。

“明年你必须要考上学堂知道吗?别再整天出去跟那些光屁股蛋耍了,老老实实给我在家里练字,四娘和三郎不是教了你很多吗?来,坐下,写给娘看看。”

邱氏把刘仲做的沙盘摆在桌上,又把筷子和猪毛做的笔放在沙盘上,等着女儿给她写几个字瞧瞧。

金花手里端着泥巴做的‘包子’、‘饺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母亲,弱弱问:“娘,您中邪了吗?”

邱氏倒吸一口凉气,温柔如她,差点忍不住抬起手给面前这丫头屁股上来一巴掌。

“说什么胡话,快把你手上那些泥巴给我扔了!”

邱氏抱起木摇篮里的哼哼唧唧的儿子,一边撩起衣襟喂小的,一边睁大眼睛盯着大的,为了儿女前程,父母那是操不完的心。

金花依依不舍的护着自己手上的‘菜’,“这不是泥巴,这是我给四娘做的包子,三郎说他想吃饺子了,所以我又给他多包了几个,等他们下学回来我还要给他们煮呢。”

这番话,听得人哭笑不得。

张氏从门前经过,递给她一个簸箕,“先放着,回头给你架锅煮了。”

金花响亮的应了声:“哎!”

欢欢喜喜把自己的宝贝放到簸箕里让祖母帮忙好好保管,这才老实坐下写字给她娘看。

到了晚上,秦瑶站在家门口大喊一声:“刘大郎!回家吃饭了!”

中气十足的一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大郎兄妹四个听到召唤,立马撇下金宝和金花跑回家。

三郎和四娘特别欢喜的冲到秦瑶身前,请她吃刚煮好的包子和饺子。

秦瑶低头一看,那小小的掌心里捧着一张树叶,叶子上灰不溜秋、软趴趴几块泥条。

怎么说呢......真的很像屎。

第215章 明人不说暗话

秦瑶打了一盆温水,把龙凤胎的小手摁进去洗干净,一家人这才开饭。

三郎还怪舍不得的,一边吃饭一边频频回头看看厨房门口那一盆泥水,心里想,要不要趁阿娘不注意重新把泥巴饺子和包子捏起来。

不过这个危险的想法才冒出来,秦瑶犀利的眼神就扫了过来,三郎赶紧扭回头,认真大口吃饭。

村子里最近各家都缩减了不少,一日两顿的杂粮饭都换成了杂粮粥,田埂边长的野菜一冒头,就被割掉,全靠蔬菜填补粮食的空缺。

从前也这样过来的,倒不觉得多难,毕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刘家村村民更难过的还大有人在。

在这种节省的风气下,秦瑶家还维持之前的三五日一顿肉,一日三餐不是大白米饭就是小米粥。

亦或是磨得细细的面粉做饼子、饺子、馒头等可口零嘴。

秦瑶厨艺再不好,做的次数多了,这些常见饭菜还是可以入口的。

加上食材本身就用最好的,大郎兄妹四个一人一大碗饭,吃得满嘴留香。

晚饭吃完,轮到家务的大郎和四娘两个值日生,主动收拾碗筷。

秦瑶摸着撑大的肚子,正想靠在椅子上消消食,有人上门来了。

“福阿爷!”

在院里洗碗的大郎和四娘当先认清来人,开口叫人。

刘大福哎的应着,冲兄妹两笑笑,又朝堂屋看来,“秦娘子,刚吃啊?”

秦瑶起身相迎,问他吃过没有。

刘大福点点头说吃了,走进堂屋里来,秦瑶请他坐下,转身去拿杯子准备给他倒水。

“秦娘子你别客气,我不渴,你快坐,我跟你说个事。”

秦瑶还是把水倒好,这才在刘大福对面坐下,示意他说。

刘大福意思意思浅浅抿了一口水,试探着问道:“你还想买地吗?”

秦瑶点点头,心里有几分狐疑,“怎么?你想卖了?”

刘大福“唉”的叹了一声,并没有正面回答秦瑶的询问,一副忧愁模样,缓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