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继母后,我改造全家种田忙(357)+番外

原先步行一个来回需要三个时辰,路修好后只需要两个时辰。

如果是驾车或是骑马,就更快了。

现在路修了三分之二,秦瑶驾车都觉得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原来少了很多。

抵达刘家村时,才酉时末(六点半左右)。

工人们两刻钟前已下工,文具厂大门已经关了,只留下一个小偏门,给值守看护仓库的工人进出。

车队已经再次出发,开始送第二批书箱。

白善那边秋收这段时间都没消息,可能是太忙了,也不知道文具盒销售得怎么样。

秦瑶心里想着厂里的事情,车速渐慢,来到村井这块儿时,看见村民们都聚在这里,村长正在通知大家伙准备交粮税的事情。

“过几日收粮的官差就要来了,这两日各家抓紧把粮税送到祠堂这边来,各家需缴纳的粮税我已经让刘功算出来,不清楚的去找他问一下,别弄错了账,省得到时候麻烦。”

嘱咐完这些,瞥见牛车上的秦瑶母子五个,村长走过来,指着大郎叮嘱道:

“你家记得多备份人丁税,大郎已满十岁,往后每年都得交二百文丁税了。”

这个人丁税的年龄界限,各朝各代都有不同,有的十二才交,有的满十五、十八才交,但也有满八九岁就算丁的。

盛国的偏早,但按照人丁来算,等大郎年满十六,就能到官府去领三十亩土地耕种。

其中桑田十亩,粮田十亩,山林地十亩,领了就要开始交税。

不过这种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定额每年各有不同。往往和人口有关。

开国初期,地广人稀,才有这么高的土地定额。

发展到中期,这种定额就没有了。

也可以不领,不领就不用交税,家里也能保留一位劳动力。

刘家村村民们都不领,刘肥就没去领,自己一个人要种这么多亩地,想想他都害怕。

而且一领了土地,就要独立一户,往后的徭役、赋税,都另外算。百姓们大多觉得不划算。

这也是为什么村里人都很避讳分家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人被家族分出去,那是要被村里人用异样眼光审视一辈子的。

大郎没想过自己居然还要交丁税,震惊之余,又觉得自己给家里添麻烦了,一路沉默。

回到家后,立马把二郎三郎四娘叫进房间,让二郎把他们的攒下来的零花都拿出来。

二郎知道大哥的想法,平日里抠门的他也不含糊,马上把钱箱子里的铜板都倒了出来。

铜板哗啦倾倒在床褥上,三郎没控制住哇的发出一声惊叹。

四娘惊喜的看向二哥,好奇问:“我们攒了多少钱呀?”

账目二郎记得是清清楚楚的,答道:“三百八十一文。”

“若是上次去府城没买那么多花灯,咱们现在已经能攒四百文了。”二郎可惜道。

花灯初时玩是觉得有趣,但现在玩腻了,也不过是摆在桌角,夜里点个亮,还得提前把蜡烛切成小段才能放进去,他嫌麻烦,已经好久没点灯了。

现在想想,觉得之前要是没花这个钱更好。

三郎想起府城之行,心态和哥哥完全不一样,他道:“可要是我们没买,现在还会惦记,又想着买点别的顶替,钱还是花了,就算买了一模一样的花灯,也不是府城的花灯了。”

四娘认同的点点头,龙凤胎兄妹两嘻嘻一笑,他们今晚要点灯睡!

大郎让他们别争论了,选出二百文钱,询问弟弟妹妹们的意见,

“我想拿这钱给瑶姨交丁税,以后二郎、三郎成丁了都从零花里拿,你们同意吗?”

四娘好奇问:“大哥我不缴吗?”

大郎摇头,他也不知道,好像还有个人头税什么的。

四娘说她明日去学堂就问夫子,如果她也要缴税,那大家就扯平了。

如果不用,再让哥哥们补给她。

二郎瞅她,小抠门。

四娘不甘示弱的瞪回去,大抠门!

不过眼下大哥要拿钱,她点点头,表示同意。

二郎三郎也同意,因为他们以后也要缴。

于是,秦瑶正在厨房里与今日的晚饭奋战时,大郎拿着钱走了进来,也不说什么,钱递给秦瑶拿着,埋头便干起活来。

阿旺不在,他知道后娘一个人做不出一顿像样的晚饭,也不想苦了后娘她的胃,所以还是自己来吧。

第314章 抱胳膊

秦瑶看着手里被硬塞过来的两串铜板,低头笑了笑,暂时收起来,照顾小少年的面子。

等到晚饭吃完,孩子们洗漱睡下之后,又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这两串铜板放回了二郎藏在床底下的钱箱里。

从房间轻手轻脚退出去时,一双眼睛从黑暗中睁开,秦瑶动作一停,敏锐的看过去,就见四娘坐在床上,惊讶的看着自己。

秦瑶赶紧比了个嘘的手势,四娘懵懵的点点头,不知道阿娘怎么会出现在房间。

不过这不重要,很快小姑娘又睡了回去。

第二天醒来,还以为是梦呢,说给哥哥们听,就见大哥二哥一下子钻进床底下把钱箱拉了出来。

大郎急忙打开一看,熟悉的两吊钱又回来了。

二郎惊喜不已,“肯定是阿娘送回来的,大哥,我昨日就说你太见外了。”

“你有说吗?”大郎怀疑反问,他不记得自己有听过这句话。

二郎挠挠头,嘿嘿笑着打哈哈,问大哥还要不要继续把钱送回去。

大郎摇了摇头,有点无奈,“是我太见外了。”

再送回去,他肯定就会迎来后娘的第一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