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继母后,我改造全家种田忙(48)+番外

这一个多月来,秦瑶发现村里这些小孩子们主要分成两拨。

一拨是七岁以上的,男娃跟着家里的大人下地干活,女娃在家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跟着女性长辈学习织布做衣之类的活。

另外一拨,就是七岁以下的,没有学上,干活也干不动什么,整日里一大帮小不点聚在村井的空地上疯玩。

很自由也很快乐,但好像是一种被迫的自由,因为他们没有别的事可以干了。

不过这也是太平年份的事,往前两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小孩蜷在家里,吃不饱也根本没精力玩耍。

但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一辈子的人生轨迹似乎都已经既定好。

女孩学会家务女红等持家本事,到了年岁结婚生子,如此往复。

男孩也差不多了,一辈子在田野间忙碌,直到老死。

在这个阶级分明的时代,农民一辈子都是农民,似乎没有什么向上的机会。

不对,也有,但很难。

那就是读书。

但这是一个村里人听见都觉得害怕的事。

先前秦瑶还问,为什么不送金宝和金花去上学识点字。

话一出口,刘家老宅众人神色齐齐一变。

何氏尴尬道:“弟妹你能写会读,从前日子过得不错吧,可你看看咱家这光景,怎么可能上得起学。”

刘柏一边擦着锄头上的泥一边平静的说:“读个一年两年的有什么用,还不是得回家种地,白白浪费银钱。”

在屋里选菜种给秦瑶的张氏叹了一口气,“学堂在镇上,一日来回要三个时辰,村里倒是有人想让家里的娃去学几个字,将来好去镇上找个活儿干。”

“但是呢,家里这么多田地要种,娃又这么小,路上还不太平,每日都要接送。”

“没空送,一日来回四文钱车马费,送了没半个月就领回家里来,手里银钱遭不住这么嚯嚯。”

“现在人都跟咱家老四一般大了,地里的活干得顶好的,刚定了亲,这日子瞧着也不差。”

言下之意,就算是村里日子富裕的那一批都送不起学,何况是他们这种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家。

邱氏说,这还只是上学的路费和束脩呢,没算读书的其他隐形花费,比如笔墨纸砚,这些都是消耗品,得长期供应。

读书?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这么一看,当年刘季能去镇上读一年半的书,真是天大的造化了。

倘若不是他这么混蛋,倘若不是他亲爹还不想放弃他,想找个先生教化他,他根本没可能去学堂。

“梆”的一声响,把秦瑶的思绪拉回现实。

原来是她刚刚想事情出神,一下子没注意,把兄妹四人的小木棍全给打掉了。

四个孩子委屈巴巴又不服气的看着她。

秦瑶冲他们鼓励一笑,示意他们捡起棍子,“再来!”

孩子的好胜心还是挺强的,他们四个人呢,不信不能把后娘一个人的棍子打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秦瑶单手持棍,在他们的包围圈里游刃有余的跃动,像是一条滑溜溜的鱼,根本碰不到。

很快,三郎和四娘体力不支,气喘吁吁的放弃了。

二郎一看我方这么不给力,心里的气泄掉大半,棍子直接被秦瑶扫来的木棍打飞,“咻”的飞出高墙,落在院外草丛里。

“哎呀!”二郎气恼的挥了挥双手,只能退下,和三郎四娘一起站在墙根下,给唯一剩下的大哥加油打气。

大郎能坚持到现在,秦瑶有点意外,而且这小少年一点不似余下三个那样急切。

他抓了一个月的河鱼都没抓到,倒是把耐心磨炼出来了。

秦瑶见他满头大汗还不肯放弃,棍子掉了又马上捡起来冲向她,忽然转变防守,发动攻势。

仗着身高优势,直挥向小少年手腕。

没想到,他居然提前捕抓到了她的意图,很慌乱的往侧面躲避。

虽然最后手里的小木棍还是在秦瑶对他的下一步预判里被打落,但就凭他能躲过她第一击,就已经让秦瑶感到惊喜了。

这小子,有习武的天赋!

第42章 取弓

秦瑶正想让大郎再来一回,试试他的潜力。

大门方向传来“笃笃笃”的叩门声。

今天的‘打架’只好暂时作罢。

刘季刚刚出去了,秦瑶叫四个小的回屋去擦擦汗,“风大,别吹着凉了。”

看他们进了淋浴房,里面也是洗漱间,墙上钉了一根长绳,各自的洗脸帕都挂在上面,自己取用。

秦瑶这才把手里的柴棒扔回柴堆,去开门。

门口是一个身材瘦小的老翁,头发已经花白,牵着一头驴,见了秦瑶就问:

“可是刘三刘季家?”

秦瑶颔首,“是,老伯你找谁?”

“那你就是秦娘子吧?”老伯很肯定的问。

秦瑶又点头,“我是。”

老翁找到了人,松了一口气,跟秦瑶说,他从镇上来,到刘家村给亲戚家送点东西,路过下河村时遇到杨家兄弟,兄弟两让他带个话给秦瑶。

“说是你要的东西他们已经做出来了,叫你得空了去下河村找他们。”

话说完,老翁牵驴就要走了。

秦瑶压下心里的惊喜,忙叫住他,回厨房从温着的锅里盛了一碗热水给他,

“谢谢你帮忙带话,喝口热水,天寒,暖暖身子好赶路。”

老翁并不推辞,欣喜接过喝完,将碗递还给秦瑶,摆摆手,让秦瑶留步,转身离去。

刘季抱着一只酱菜坛子从河边走来,狐疑的扫了一眼老翁,走到家门口,好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