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昼夜掌控(198)

作者: 陆方之 阅读记录

姜倪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刚进院子眼睛就四处乱瞟。

进了电梯,只有他们两个人了。

她唇动了动,想要和他说些什么。

想问他怎么突然来了,也想问他什么时候在她公司附近买的房子。

是的,来的路上她一直有留意街道信息。她对京市的街道陌生,但不代表在伦敦也是如此。

更不要提刚刚车子还路过了她公司。

从她公司大门前大摇大摆的开过去。

想忽视都难。

可还没开口,眼前的电梯门还没完全闭合,身前突然一片阴影覆下来。

姜倪眼皮一颤,慌乱的合上眼。

预想之中暴烈的吻迟迟没有落下来,秦既景轻轻在她额前落下一吻,“姜倪,我们回家吧。”

姜倪愣住。

抬头看过去。

“你……是不是误会了什么?是因为谢峤吗?还是……”她不懂是不是他误会了什么,因为吃醋才这样说。

男人似乎在隐忍着什么,再睁眼他又平复了情绪,他没解释而是坚持:“今年,回家吧。”

他说国内一切顺利,只要她这边没问题,今年她就可以回京。

姜倪惊愕。

这么快?!

春节的时候明明她哥说最快也要明年年初国内那边才能稳妥,这才过完年没两个月,秦既景就告诉她一切顺利……

姜倪第一反应不是高兴,她一点儿都不激动。相反,她在想,短短两个月,秦既景和姜承都为她做了什么啊。

这两个月里,好几次她拨通秦既景的电话时,他都是微醺的状态。

在这之前,她记得他平日里很少应酬……就算有,也很少喝酒。

这段时间他为了她,大概没少和政府高官周旋。

离得近了,她抬头观察着眼前人,目光从他眼下的乌青划过,眼眶又是一酸。

很奇怪的事发生了。

两人再见面没有想象中的浓情蜜意,一点都没有擦枪走火的意思。两人心思都很重,无声的对视着。

秦既景在想,之前在他身边时指甲断了都要和他撒娇,明明没事也要娇哼着说疼的人。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做完了一场小手术,大病一场身子又单薄了许多,站在风里身体和裙摆一起摇曳。

姜倪也在感慨,明明他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平日里他一开口京市谁不给他面子?可却为了她,随着姜承一起参加大大小小的应酬晚宴。

主卧里,姜倪趴在秦既景怀里休息。

她当然是不困的,这几日一直在医院里待着,也没什么消耗。

主要是秦既景。

也是她催着他上床补一觉的。不过,躺着躺着,姜倪眼皮也开始打架。

意识模糊时,她隐约听到头顶响起一道声音:

“在你回国前,我会每隔半个月来见你一次。”

“你说什么?”

以为是幻听,结果秦既景又重复了一遍。

不等她反驳,他说:“姜倪,我们已经结婚了。我有责任在你需要家人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替你分担痛苦。”

姜倪惊醒,终于找到了他最早在电梯里情绪失控的原因。

不是因为谢峤,没有吃醋。

是心疼。

心疼她一个人。

第174章 亲口承认的妹夫

最后的半个月见一面,姜倪还是没有同意。

两人最后各退一步,约定一个月见一次。

秦既景回京没多久,姜承也来看了姜倪。

“我真没事。”

庄园客厅,姜承仔细翻看着她的病例,自坐下后眉头一直没松开过。

姜倪给他倒茶,“尝尝?”

姜承把病例摔到桌上,终于知道为什么秦既景突然给他打电话说什么一定要尽快让姜倪回来了。

他就说,好端端的,秦既景突然这么着急。

毕竟按照计划,顶多不到一年。

“原来是这样……”姜承避开她的红茶,“生病了不和秦既景说就算了,怎么,我没给过你电话?”

姜倪没忍住笑出声来,“都说了我身体没大事儿,小胃病而已,不至于兴师动众的。”

姜承懒得和她掰扯,觉得秦既景说得对。于是问道:“你这边还有什么困难?”

姜倪一时没懂。

姜承:“下半年回国。”

客厅顿时安静下来,管家过来的时候,兄妹俩各坐一端,没有任何交流。

姜倪也不是故意冷着姜承,她在回邮件,顺便思考姜承提议的下半年回国这件事的可行性。

十分钟后,姜倪才回答:“我尽快。”

“需要什么就开口,哥的电话又不是摆设。”

“我知道。”姜倪笑,“但是你们为我做的已经够多了。我总不能什么都要你们帮忙吧。我没那么笨。”

姜承知道她当然可以处理好,只是年轻,阅历尚浅,所以需要多一些时间而已。问题是,他们都希望她可以早些回国,所以试图插手,想替她多分担一些。

想到什么,姜承解释:“不是催你,只是问问你这边有没有什么棘手的事需要帮忙。你别急,继续按照你的计划走。”

“该休息也得休息,身体是自己的,还有……”

“哎呀我知道啦。”姜倪被唠叨的一个头两个大。

她完全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姜承沉默良久,沉声道:“姜倪,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除了你这个妹妹之外,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金钱,权力,地位,我从来没放在眼里。如果不是想为你做点什么,我不会再回姜氏,也不会留在京市。”

“我和你说这些话,是想告诉你,比起这些,哥哥更想陪着你,在你身边好好照顾你。但现在……确实也没办法……所以你要和当年一样,在哥哥没办法照顾好你的时候,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