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宠妃想摸鱼(126)
是以,兵权旁落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央财政不够雄厚,权柄转移下放,从而导致地方豪强可以乘机崛起,继而发展壮大,威胁到皇帝的君权。
从古至今,由此产生的谋权篡位的戏码一直在不断上演。
从莫渝的认知来考虑这事的话,就是大宣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支持地方上人数过多的军队。
真要说起来,李怀璟就是钻了这方面的空子才坐上皇位的。
正因如此,他登基后比起前朝先帝在防范武将造反一事上更为上心,虽然依旧有所放权,但并未给藩镇边帅完整的权柄,并且不断稀释重组武官们的事权。
其中一个方法便是令大宣的禁军分驻京城与外郡,每三年内外换防一次,而将领则留在戍守之地不做调动。
这被称为更戍法,能防止将领专权,弊端则是会一定程度地削弱战力。
而李怀璟交给莫青锋的那支所谓的私兵也是个例子。
这支私兵其实就是李怀璟当年与南诏交战时,先帝交给他的那些将士,起初为一营五百人,后来在荣州发展至五千人。
在经历过与南诏的交战后,这五千战士最后剩下三千精锐,李怀璟则成了他们一呼百应的主将。
等李怀璟得胜回京后,与他一同征战御敌的将士们也回到辉安,重新编入卫府禁军,随军轮换驻守在皇宫东西两侧。
在李怀璟决心反抗要置他于死地的先太子李泽昊后,有原属于他麾下的这些将士拥戴他称帝,这才极其顺利地攻入皇宫北侧的重玄门,将李泽昊斩于东宫之中。
但有战事就会有损耗,那些当年助李怀璟继位的将领们,或伤或死,或是自然老去,剩下的也势必会随着他登基,被分散至各地统御新的军队。
这就可能造成又一轮新的循环。
想要保证这些将士永远效忠皇帝,除却御将之法间接控制大宣全军外,还有个方法便是用文官统兵。
将兵权分给文官,就不容易出现过于庞大的将门豪族,有利于维护君王统治。
而皇帝时常找官员结亲,或选其子为公主驸马,或召其女入宫为妃,使朝中新势力层出不穷,互相牵制,令其无法拥有举兵造反的能力。
只是用这方法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信任。
前朝其实也有用文官统兵,莫青锋当时任兵部尚书,便是个文官出身的儒将,但恰好碰上三皇子李怀璟这个意外。
对于李怀璟来说,也同样有这个问题。
莫青锋极擅治军,在西疆御敌平叛也很有一套,俨然成了一方势力。
而李怀璟此前为掌控莫青锋,召其女入宫为妃,虽然让莫家成了朝中新贵,但也容易造成莫家的势力大增。
然而,朝内残留着不少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徒,更不用说还有鲍国忠这种包藏祸心多年的奸险小人。
是以李怀璟需要不断地选贤举能,还得重用像是宰相吴宽、户部尚书邓随之、工部尚书刘友等称得上可靠的大臣。
尽管李怀璟并非彻底放心,可他没打算收回那支私兵,恰好说明对莫青锋乃至整个莫家依然保有信任。
不过,这份信任是建立在李怀璟和莫渝两人之间的感情基础上的,可以说是也有些利益相关。
“这些事,三郎比妾身更清楚。”莫渝想通了这点,便也不再就此事说什么了,自己去搬了张椅子来坐在李怀璟身边,看他继续画那些官员的人像。
她想,至少在完成结局以前,这基础会足够坚固。
毕竟目前他们算是夫妻嘛,还是感情融洽、亲密无间的那种。
李怀璟是在朝政之事上有疑心病,可她现在觉得,自己在感情方面的疑心病也不小。
莫渝在李怀璟作出解释后是暂且安心了,但张语知是必得入宫为妃的。
她看着案桌上那张刚被画出来的鲍国忠画像,想该如何解决这事想得出神了。
影卫
出席洗尘宴的官员扈从有二十来人,饶是李怀璟画得再快,也一直画到了三更天才罢。
莫渝没想好该怎么应对张语知,见李怀璟画了几个时辰,倒有些心疼起来,道:“要是有相机或者手机就好了,可以拍照的话,三郎也不用这么辛苦。”
李怀璟捏着眉心,喝了口她递来的茶,好奇道:“那些又是什么?”
大概又是她那个世界里方便又快捷的“小发明”吧。
这些东西的原理解释起来实在麻烦,莫渝仅是想了下就放弃了,只做了简单说明。
李怀璟见她一脸倦意,却不肯先去就寝,仍强撑着和他说话,不由得笑道:“你若困了便去睡吧,非得陪着朕做什么?”
“万一妾身先去睡了,三郎又找别人来怎么办?”莫渝掩嘴打了个呵欠,嘀咕了一句,“况且,妾身想做的事还没做成呢。”
“你想做什么?”李怀璟将她后头那句话也给听了进去,将晾干了墨迹的画像垒成一迭,交到她手中。
莫渝只一味地摇头。
这一天下来这么多事,她哪里好意思说自己原本是什么打算。
李怀璟对此不置可否,道:“明天你带着这些画像再去趟县令府。”
“好。”莫渝当即应下,将那迭纸收在身边,又问,“三郎不一起去吗?”
李怀璟起身带着她出了书房,一起往主屋后面的卧房去:“嗯,朕要过两日才能得闲。”
莫渝“哦”了一声,笑道:“三郎就放心去忙吧。”
进了卧房,又进一道碧纱橱,就见一张围板透雕着四合如意纹的六柱架子床,四面挂着青纱帘帐,床上铺着水纹凉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