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170)
比如,好田的税收比差田多,茶园的税收比田亩多。而在开国之初,精准的数据已经确定了一个地方的好田、茶园等数量,为此,很多豪强将自己名下的良田转移到穷苦人身上,让他们多为自己交税。
举子所在县区的千亩茶园就是这么来的,别处的茶园税收高,便将自己名下的茶园分到举子县中的一个绝户身上,绝户死了,家产充公,县中便多了一处茶产。
可茶叶从来没见到过。
时下百姓对数算并不敏感,就算税多了,也只以为是上边的人想多捞一笔,都默默忍耐。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就算发现自己交税异常,告诉给当地县令,基本上也没什么用,毕竟县令们只需要交上去的税目达到要求就行,至于其他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往往穷苦人受不了高额的税收,会将自己的田亩卖掉,自己成为佃户,一年年的租税压在肩上,几乎困死。
而地方豪强则是完成了初步的土地兼并。
当这种情况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王朝必然会分崩离析,迎来下一个周期。
而明慕,则是打断了这个即将步入深渊的进程。
“阿婆,你家田别卖啊。”见到附近有人盘算着卖田,附近的邻里立刻上前,试图劝说。
田亩是乡下百姓的根本,如果没了田,就是任人宰割的命!
“可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花白头发的阿婆忍不住叹气。
她家里人口简单,算是中田,但是每年的税收极重,后来隐约听说,有人将家里的壮丁安在自家头上,白白多了一个人丁税。
一个壮丁的人丁税可不少,一年年下来,不知多交了多少粮食。原先,她等着上面重修黄册,好把自己家里的这个人丁税抹掉,偏偏七八年了,新的黄册都没出来,税收也一直不能更改。
十多年的税收,压得她们喘不过气。
若不卖田,今年的税就要交不上,到时候变成流民比变成佃户还惨。
甚至今年,因为她家的“壮丁”,还要服徭役。
天知道,家里只有女儿一家,唯一的壮丁就是女婿,叫他去了徭役,家里的田就得少种,口粮就少了。
邻家在县学读书的小孙孙今日休沐,听到争执,立刻说:“阿婆,你别卖,今日我看到公告,陛下说要重修黄册,还要更改税法。”
“黄册要修到什么时候去?”阿婆叹了口气,“陛下心是好的,可是黄册一修七八年,谁也等不起。”
“今年肯定能修好!”那小孙孙说,“那可是陛下说的!”
“是啊,有了那个土豆和红薯,能熬过这个年。实在不行,我家还有一口米!”
邻居之间都沾亲带故,知道田地的重要性,此时,又有不少人沉默着,拿出了家里的一点口粮。
那些豪强买了地后,就会侵占别的地方,比如减小田埂,比如更换界碑,若是两家田相连,甚至会抢占别人家的,影响其他百姓。抢水时,不仅要和外村抢,还要和本村的佃户抢。
对方还会派出家丁,可怕得很呢。
不仅如此,卖了地,那户人家往往和村子里其他人格格不入。
那阿婆想了又想,这陛下登基以来,所作所为他们都看在眼里,每句承诺都做到了。
说减税就减税,说派遣官员下乡教书,近日就看到人了。
朝廷出了错,陛下还帮忙担责……
陛下绝不会欺骗他们。
往日积攒的公信力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婆咬着牙点了点头:“好,我再熬半年。”
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再多半年,也不算什么!
……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许许多多的角落。
与此同时,先前弄虚作假,将自家人口税安到别人身上的地方豪强们,不约而同来到了县衙,想要故技重施。
“大人,好久不见啊。”
一位穿着细棉布衣服的下人在县衙蹲守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县丞大人,立刻上去套近乎,点头哈腰的,“我家老爷备了宴席,就等着大人去呢。”
“什么宴席?近日有要紧事,我可抽不出时间。”
“大人说的什么话,只一顿午饭,算不得什么……”那下人陪着笑,不敢多言。
“免了,转告你们家大人,先回去清点罢。”以往最好说话的县丞此时却不假辞色,铁面无私起来:“我只提醒一句,若是查出了……少多少年,就要补多少年。”
这些补税,一部分要送往国库,一部分要送给以往被顶名的人家,作为补偿。
那下人瞬间脸色苍白。
这么多年的税……可不是少数啊。
“大人说笑了,我们老爷最是和蔼不过,一向配合官府,怎么会……怎么会有漏税之事?”那下人干笑两声,忍不住又问,“大人,小人想问……那些补不上税的人家,又该如何?”
“自然是要变卖家产补上了,若是家产不够,便去矿中,等凑齐了税收,再出来吧。”
县丞冷笑一声:“本官劝告那些人,可不要打什么歪心思。”
随后,他指了指天上,又道:“陛下可都派了人来看着。”
此次可谓是仪鸾卫与南监的倾巢出动,除却燕都、金陵两处,各地都有守备太监前来监督。
若监督者贪赃枉法,罪加三等,并支持举报。
但是,若秉公执法,便能在功绩上添上一笔,不仅能有内部通报奖励,月俸也能更上一层。
两相对比,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政令下达之后,几乎立刻就开始了数据调查工作,用百姓的话来说,便是从没见官府动作这么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