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30)
简称富丽堂皇。
盔甲上的鳞片均为手工打造,浑然一体,如水般流动。明慕好奇地拨弄着,随口问道:“这有多少斤?”
“回陛下,只五十六斤。”阚英的语气难掩自豪,“军中盔甲,唯有重骑兵能与之媲美。”
缪白看着这副盔甲,眸中异彩连连,从某个角度来说,皇帝的盔甲象征着此段时间内的最高冶炼水平,不由赞叹:“饶是火器,也能抵挡。”
明慕的反应和他们截然不同。
明慕:“夺少?五十六斤?”
他爹是神人吧,能背着五十六斤上马?还能驱赶戎狄???
“没有棉甲吗?那个会轻一点吧,成本也低。”明慕努力回忆着前世的历史知识,“而且那个也能防火器……”
越说,明慕的声音越轻。
他有些惶恐地退后一步,不太清楚为什么缪太傅的目光忽然变得诡异起来。
“陛下,可否详细说说棉甲?!”缪白不知从何处拿出了纸与笔,立即动手写了起来,“究竟是如何制成?难道真如其名,只是一层薄薄的棉花?”
明慕只能在记忆力疯狂搜刮,尽力回答:“好像是七八斤棉花制成夹袄,过水紧实,若是想多一层防护力,在棉甲下缝铁片?反正目前的火器,应当是打不穿的。”
他把能说的都说完了,见缪太傅奋笔疾书,仔细地将刚才所讲述的内容记下,甚至附上了自己的猜想。
“陛下,如今已是晌午了。”阚英不在乎什么棉甲不棉甲,只关心小皇帝的身体,看了看天色,脸上露出笑,“可要在此处用餐?”
“现在回宫里也要不少时间,就在这吧。”
景山距离文华殿足足跨越了大半宫城,一来一回很没必要。
明慕说完后,立刻有宦官支起帐篷,一道道菜色如流水般送来,不多时,就摆好了午膳。
“太傅?”
明慕终于喊醒了沉迷的缪白,对方反应过来后,收了笔纸,羞愧地准备请罪:怎么能因为小皇帝脾气好就得寸进尺啊!况且这也不是她负责的范畴。
“不用,我只是想问,太傅要一起用膳吗?”明慕语带笑意,指了指支好的帐篷,“至于棉甲,还请太傅暂时保密,我先叫尚衣监做好样本,若真的可行,还请太傅助我。”
在明慕不知道的时候,原本的历史轨迹再一次改变了——
本年冬日寒凉,军晌不足,棉衣极少,盔甲手不可触,北疆冻死者众,与戎狄暗通曲款,以获取那边的皮毛、柴火。
可在今年年初,有燕都官员发现他们和戎狄联系的通道,及时弥补漏洞;又在年中送来一批一批的棉甲,叫他们免受寒冷侵扰;最后更是送来了可以燃烧的石头,能在寒风雪地里温暖度日。
以至于,他们遥遥看着燕都的方向,只在心中默念:
吾皇万岁万万岁。
18 第十八章
◎登基第十天◎
自新帝登基以后,短短一月,燕都中便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新帝兄长周王同寿昌伯因勾结戎狄被流放,如今已经出关,不知死活;其二,会试皇榜,居然头一次出现人名抄写错误的情况,特意更换。
不论哪件事,都会变成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但和明慕的预想不同,这次燕都的大部分观念是偏向于支持新帝——
寿昌伯的跋扈人人可见,燕都百姓深受其害,如今新帝干脆利落地除去这个祸害,自然人人称赞;后者虽然一开始有人提出舞弊可能,但新帝手腕干脆,在殿试后立刻推出了全新的会试批名方式,又有朝廷及国子监的数位大员写文支持,那些负面声音自然被压下去了。
之所以百姓之间的赞同率如此之高,还有一个原因。
新帝将“调查报告”写得清楚明了,特意张贴,燕都百姓识字的多,“调查报告”又写得简单明了,时间日期等一应俱全,作为初次接触这些的古代百姓,瞬间心中有了偏向:若真是舞弊,何必特意向他们解释?!
而后,小皇帝的次次决策都会张贴。虽然朝廷自有邸报发送公文,但那大多直接下放至官员,百姓往往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地方知县故意将邸报拖个几月,或者掩藏些内容,也发现不了他们的手脚。
这次的决策内容很简单,只一项:基层扫盲班。
挤在后面的人高声喊:“这次讲了啥?”
“别挤!别挤!叫孙秀才来看!”
孙秀才好不容易挤到布告栏的正前方,快速略过一眼,大声说出上面的内容:“陛下说了,叫一些翰林文官和宫内宦官离开燕都,前往各地乡中教学。不拘束四书五经,只教人识字、数数,不限年龄,不要钱!”
原文和他说的大差不差,只是在附录中加了本次要去的地点,下放……啊不是,授课的人员名单等,并设定了初步的完成时间。
一时间,百姓赞不绝口:谁家在没有一个在乡子里的亲戚呢?就算只教几个大字,识得几个数字,也能在镇上找个跑腿的活,不至于一年到头埋头在地里。
乡中乡学少,学子需要跋山涉水去念书,此外,束脩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往往需要好几家、好几辈才能供养一个读书人,许多人大字不识一个。现下小皇帝叫那些都官去乡中教书,直接能省了束脩,少了路程颠簸。
由于是“第一期基层扫盲班计划”,所以拨下来的预算不多,试点也不多,囊括北疆、西宁府等。
燕都中增设了不少告示栏,围观的百姓不少,多为欢呼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