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330)
现下每日还在上课,但比以前宽松了不少,明璇在校场的时间会多一些。
明璇干脆利落地点头。
近日无事,或者说,先农礼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先蚕礼。
明慕本欲去找任君澜。
“皇后现在在哪?”他问了一嘴。
“回陛下,殿下现在,正在暖房中。”阚英答道
明慕立刻停下脚步,重新坐回位置上。
还好多问了这么一句,他心有余悸,随意拿起一本奏疏,装模作样地翻看。
要是直接去找人,看到了满暖房的虫子,估计今晚又要做噩梦。
“咳,刚才就当我没问过。”明慕欲盖弥彰地说,就当做今日继续处理政事。
先蚕礼明天开始,流程和先农礼差不多的,等结束之后,那些蚕会下放到宫内织造司的手上,也算是远离了。
阚英点头,反正陛下还没出殿门,消息自然不会传到皇后殿下的耳中。
明慕低下头,看了眼随意拿过来的奏疏内容,微微一愣。
居然是字典的进度。
仔细看了一遍,已经到尾声了。
明慕有些恍惚。
提起字典编着好像已经是几年前的事,这些年来,翰林院专门调取了一些人,负责字典的编纂。
从大纲到内容再到排版,经过了许多次的磨合。明慕原先是打算模仿现代的排版,但想了好久,前世的记忆差不多都褪色了,纠结了半天也没给出很好的主意。
更何况,现代是横排,古代竖排比较多,两种方式或许不能通用。
明慕只能放弃。
也就是说,这份字典完全是古代人自己设计排版的。
并且奏疏中,还夹杂了一份例文。
没有拼音,用的是部首分类,第一页中只有几个字,第一个字是“一”。
解释的内容包含《说文解字》、《易经》、《道德经》等,内容足够通俗,几乎占据了例纸的一半。
内容说,这是他们讨论出来,最符合学子的一种。
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燕都各个私学、公学以及国子监的学子,文化学识在启蒙至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字典里面的内容就不再符合他们的需求了。
各处考虑得都很周到,明慕挑不出什么不好来。
只是字典制作完成后,成本一定很高——就算使用的是最普通简单的黄纸。现在的百姓或许没有购买整本的实力。
他提笔在备忘录上写了一点意见,可以将字典拆分来卖。比如某些部首分在一起,读书人可以每人买一份,互相交换着看。
若是家中富有的……可以出精装版、经典版、周年纪念版,等等,这好像不太符合字典的定义。
等他以后多写几个戏本子,再弄这些吧。
皇家有专门的书局,以往多是为皇家供给书籍,一开始很封闭,若是有臣子想要将自己写的内容呈现给陛下看,诸如小诗、散文、歌颂功德的文章,或者根据当今圣上喜好专门编写的书册,或者道观寺庙的佛经典籍,又或者地方呈上来的文书,会在这里装订,然后送去文渊阁收藏。
这些书很多,明慕有事去文渊阁,短短一年时间,就多了几千本新书。
得知内情之后,他不由得咋舌。
皇帝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现代,但精神享受可谓是到达了顶峰——谁家专门开个出版社,专门为一个人服务啊。
假若某本书皇帝很喜欢,书局可以在陛下的授意下加印,强行推广到全国。
这不就是强行摁着别人的头吃安利?我喜欢的,你们也得喜欢!
明慕在知道之后,暂时停歇了往宫内输送新书的举动,转而向外输出。
好比先前的《白毛女》原本。
用的纸质只是普通,在封皮按了皇家书局的印,价格也没定多高,顶多覆盖成本和运输费用,每年卖得还不错,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不少达官贵人都喜欢。
字典也打算用同样的方法推广。亏本也没关系,一应费用都是内库出钱,而内库钱多得用不完。
白银如同流水一样从东瀛送来。那地方还没统一,是几个将军堆在一齐,各个瓜分地盘。最开始,得知盛朝居高临下的命令,不少人都打算反抗。
银矿他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远在另一边的盛朝却了解得这么透彻?
只是反抗过,很快就被镇压了,他们的实力在盛朝面前简直不够看,堪称碾死一只蚂蚁。
后来,组织了当地的人手开采银矿,每个月会给一些铜钱或者面额最小的纸币作为报酬。盛朝的钱在本地是通用的,因为质量好,购买力比本地的货币还强,不少人居然主动要求要来挖矿。
白银多了会扰乱市场,但这种天然的金属矿产量也无法用人力调控。所以明慕用一代和二代的棉花弄出了初步的纸币。
造假是不可避免的事,他所能做的,就是提升造假成本,拉开真品和□□之间的距离。这些棉花存放得很好,产量也足够,暂时应付是没什么问题的。
前朝时有交子,百姓对此接受良好,有些人家里还有前朝的钱币呢。只是那些钱币只能在内部流通,外面是不认这些钱的。而如今,因为盛朝强大的实力,周围的小国乃至西洋的商人,都不得不开始使用这种钱币。
在部分地区,盛朝的钱币已经成为了他们主要的货币。
明慕不太了解经济系统,但市场上出现大量白银,一定会出现不小的问题。
总而言之,内库不缺钱。
承担字典印刷的成本没什么问题。
但是光出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