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350)
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等等、其实也不是。
明慕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很清楚的,在一群老狐貍面前想要班门弄斧……还是有点不够看。
本来打算和澜哥商量一番,找个合适的场合和合适的人,循循善诱。
他快速地闪过这些念头,心中有些可惜,今天算不上好时机,表面倒是不动声色,微微颔首道:“宣。”
阚英立刻前去准备。
不多时,官员们就来到了小朝会的地点,正襟危坐,递上了奏疏:“陛下,今岁春耕,粮食减产情况明显。”
明慕的脸色凝重,再没心思去想别的,接过奏疏,仔细地翻看。
早在本年之初,他就做好了粮食减产的准备,也下发了诏令,让百姓不要担忧,一切有朝廷支撑。
奏疏上面统计了江浙、湖北等南方地区,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一年两熟,春耕早早就开始了,等到夏秋交接之际,会收获上半年的粮食,开始下半年的耕种。
这个时候正是稻苗抽穗、成熟的时间,所以调查的奏疏呈了上来。
阚英找来了前两年记录数据的奏疏,放在了明慕手边,好让他能拿起对照。
明慕仔细地对比了近几年的情况,土豆减产、古代水稻的产量也不容乐观,就算有红薯作为补充……
没有经过优化的红薯其实不大好吃,最多填饱肚子。
现在的粮食预估产量已经来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数字。
如果是这个数字,应该是勉强够温饱的。
加上先前的存粮,今年或许不会爆雷,但人口不断增多,早晚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良种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来。”明慕直白地说出这一点,每次稻米熟了,都会专门送奏疏到宣政宫,所以他很了解琼州的情况。
基因可不是课本上的AaBb那么简单明了,想要培养出性状稳定的优质良种,难度挺高的。
现在又没有化肥……粮食产量上不去是正常的。
化肥?
“之前发的肥料制作方法没用吗?”明慕问。
刚出口,明慕就知道自己问了一个笨问题。
如果真的有用,这封奏疏怎么会送到他面前呢?
“不是,其中的土肥制作方法需要三个月……春耕没赶上。”卜祯补充解释,又道,“秋日应当是可行的。”
明慕吊起来的心缓缓放下去一截。
下半年有土肥的辅助,产量应该会更高一点。
土肥对土地的损伤比较小,不会如化肥一般造成板结。
卜祯大人叹了口气:“先前陛下专门开了农学部门……不知研究如何?”
农学有什么好研究的——这是不少人在接到陛下命令后的第一想法。
事实也的确如此,邀请了许多在农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农人之后,这个部门就迅速地沉寂下去,离开了别人的视线。
就连卜祯,也不大了解那边的情况。
“我找找。”
明慕没有立刻给出回答,反而开始翻找奏疏,终于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一份。
其实很好找,因为这封奏疏比别的大了一圈。
上面的字迹也歪歪扭扭,不甚规整,像是刚学字的人写出的。
只见陛下认真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终于心有成竹:“我原以为还要很久,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有成果了。”
那就是,初步的化肥和灭虫剂。
灭虫还算好说,现在灭杀虫子多用生石灰或者烟草水,生石灰常见,烟草更是房前屋后找个地方种一些即可,效果不错。当然不能和现代杀虫剂比……
不过现在也弄不出来。
其他的则是……土化肥。
工业生产化肥太困难了,就算在现代,很多效果都无法做到独立生产化肥,更别说五百年前——
连工业化这个词都没有完全出现,何来的工业化化肥?
所以干脆收集材料,制作土化肥,有土氨肥、土硫肥以及土氮磷复合肥①——相关配方还是明慕找系统出的主意。
化肥的配方会严格一些,但是土化肥并不严格,发酵时间短,泛用性高,唯一的不足是产量。
明慕简单说了内容,又道:“这些肥料的成本不低,所需有熟石膏、黄豆粉等物,并且需要土窑发酵,对普通百姓来说,肥料的成本几乎要占去一半。”
当然,是没有提升产量的一半。
因为这点,所以明慕迟迟没有下令推广。
卜祯询问道:“陛下,可否告知效果如何?”
“比土肥好。”明慕道。
这……
这就难免有所取舍。
是付出更多的成本,以获得更多的粮食;还是选择效果不那么好的普通肥料,稍微增加一些粮食产量?
小朝会上的诸人都沉默了。
谁也不能替百姓做这个决定。
最终,明慕开口道:“我可以在各处建立土窑,由官府进行售卖,售卖价格只比成本稍微高一点。”
他默默看向户部尚书。
这其中的亏损,当然不能全由内库承担。
户部尚书道:“所需成本多少,陛下直接和户部说便是。”
明慕点了点头,收回目光:“现在粮食还没成熟,无法确切地说增产多少,等到这一批成熟后,我会给出详细的数据。”
还是让百姓决定自己要不要买好了。
涉及自己的确切利益,朝廷不能代劳。
这件事算是有了个解决方法,小朝会暂时解散。
等回了太平宫,明慕忍不住叹气。
他将先前的想法完全抛之脑后,只愁这个问题,窝在任君澜身边:“澜哥,得麻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