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喜欢你[先孕后爱](148)
但直接跟Maria汇报,这还是第一次。
虽然开学已经好几个月了,但论文才是重回科研道路的第一站,所以温柠深呼了口气,镇定开口。
她把最近阅读的一些文献,觉得有意思的观点,精彩的研究结果都讲了一遍。
有条有理,差不多分享了半个小时。
没想到Maria对她大加赞扬,说她分析的很好,还说自己当初没看错,她是对这个学科有热情的人。
温柠终于长呼一口气,放松下来不少,直到下一个实验室成员开口,陈思雨忽然凑过来跟她说悄悄话。
“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你想不想听?”
温柠偏过头,胃口一下被吊起来,下意识撒娇:“什么啊?什么啊?”
“你这次再重新回来,是不是要继续念博士的?”
温柠点头。
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小说作者不会成为她的职业巅峰,小说是记录,不是生活,所以现实里,她仍然要有自己想做的事。
至于这个专业,只有三条主路,科研、教育以及国家公职人员,不论选择哪个,想要更多的机会,博士都是不可跳过的选择。
陈思雨这才松了口气,“我硕士有一个同学,是在牛津交换的,她们那个实验室,就是你刚刚说的情绪调节理论方向,你要是真的感兴趣,我可以把她微信推给你,刚好过完寒假,研一下就要开始博士申请了。”
温柠有些不敢相信,“真的吗?”
陈思雨笑笑,“科研圈子就这么大,你还质疑我的人脉渠道啊。”
温柠撒娇似的解释,“当然不是啦——”
陈思雨又道:“这可是个好机会,刚好他们在交接负责人,团队也在重建扩招,你要是早点申请,到时候研二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说不定一毕业就直接无缝进组。”
温柠知道,硕士与博士还是相差甚远,到了博士,经常会出现,一个人研究的课题,大概这个世界上只有10个人能明白她在研究什么,也有可能,这个方向的研究者寥寥无几,只有个位数。
也因此,博士的导师和实验室更为关键,大家的研究方向要更加一致。
目前索邦的方向,虽然使用的理论相同,但这里更偏向在社会层面的适用,牛津的那个实验室她也关注过,更偏向于心理治疗以及法律领域的使用。
的确,牛津的实验室要更符合她的期待一些。
她想到这里,陈思雨再次强调,“博士选好实验室,无异于结一次婚,我见过不少人都是念了几个月又换组从头再来,不过你现在情况特殊,在国外念博士肯定是要有所取舍的,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实验室成员分享完毕,两人的对话也适时结束。
但温柠的表情也在脸上僵了半瞬。
她不是很爱做计划的人,也不爱未雨绸缪。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才是温柠过去25年信奉的。
不管发生什么,或好或坏的,等上了路再说。
但现在不一样了。
她不再只是她自己,她结了婚,有家庭,还是一个待出生小姑娘的妈妈。
那天晚上,沈淮序提到了试婚协议,她把话题含糊了过去。
纵使她和他之间,已经不是她最开始认为的塑料夫妻,但她
不知道这样的感情可以维系多久。
她不能欺骗自己,无法否认自己喜欢他,也无法忽视沈淮序对她的在乎。
可是,她仍旧对这段关系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他们彼此的人生轨道交叉的太过匆忙,对平常人而言,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下孩子,都是在权衡好职业以及生活状态以后,才做出的选择。
可他们不是,一切都是风雨俱来,没给人片刻喘息的空间。
电影里,主人公拥抱是圆满的大结局,可现实里,那只是一切的开端。
她很清楚,现在对她有两个选择,索邦毕业,回过念博士,或者申请牛津。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资源,出国读博才是最优解,国外留学的经历和资质将来也会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
但现在,她无法做到只考虑这个书她想不想念。
如果去到牛津的实验室,博士少则3年,多则4、5年,沈淮序也只是恰好在这里公派,硕士毕业的时候,他是要回国,继续回到医院做手术的。
长达3年,他们能坚持下去吗?
有太多异地、异国无法坚持下去的例子。
博士很忙,他在医院的工作也很忙,两地分居尚且不算什么,还有宝宝,那时候她也就才刚刚一岁,她需要照顾,而照顾一个婴幼儿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计算的。
如果她去牛津,无论是离开爸爸还是离开妈妈,对宝宝的成长而言,都不那么有利。
而且宝宝跟着一个人,和单亲家庭又有什么区别。
一场会议,整个后半场,温柠的脑子就没停下里过。
直到手机传来震动声。
温柠打开,是一个熟悉的头像。
【沈淮序:下课了在教室或者图书馆等我一会儿,我去接你】
【温柠:你回来了?】
【沈淮序:改了航班,提前了】
温柠盯了片刻,回复了个【噢】
会议结束,温柠收拾东西离开,陈思雨最后还不忘跟她交代,让她好好考虑考虑。
温柠微笑告辞。
出了走廊,脚步却不知不觉往一个方向走。
早在刚到巴黎的时候,沈淮序就跟她说了实验室的位置,但开学这么久,次次都是沈淮序来接她,她还没去过他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