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087)
刘谌微不可查地一撇嘴,满地看了一眼向朗,不愧为久经世故的老臣,一个也不得罪,最后还将皮球踢给了自己,不管是让费祎回朝还是认命杨仪,他好像都有功劳。
「既然费尚书不肯回朝,杨御史又足以胜任,何不让杨御史总管尚书台?」令所有人意外的,姜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杨仪。
殿中御史左右观察,见无人应声,出列奏道:「杨御史在昭烈皇帝之时,便为尚书,通晓政令,臣以为足以担当此任!」
监察御史和殿中御史都是杨仪的左膀右臂,二人一唱一和,加上姜维不知有意无意的支持,径直把杨仪推到了最前。无论资历还是辈分,当今朝中的确无人能和杨仪相比,就算是费祎,其实也是比不过杨仪的,杨仪的资历比蒋琬还要高,当年刘备提拔杨仪为尚书,蒋琬也不过是尚书郎。
第1002章 论资排辈
(4, 0);
其实如果不是杨仪这一个月的折腾,得罪了太多人,姜维和两位御史的话,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杨仪的作为,让群臣忐忑,如果他当上了尚书令,大家更没好日
子过了。
就在大家排辈论资的时候,马谡站了出来,轻飘飘地说道:「启奏陛下,若是依照资历才学,臣以为向尚书最合适不过。」马谡一言说出,顿时让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向朗是最早跟随刘备入蜀的官员,那资历绝对比杨仪老多了,而且向朗也担任过丞相府长史,帮助诸葛亮处理政事,也很熟
悉各项政令。
虽然向朗一心专研典籍,威望差了一点,但相比于苛刻的杨仪,大家还宁愿推选向朗,就在大家纷纷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的时候,向朗赶紧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德薄才浅,已然年过古稀,自觉朝不保夕,焉能担当此任而误了国事?如今正逢汉室中兴之际,万万不可如此草率。」
其实以向朗的年纪,他根本不想入朝为官,活到七十度岁,身体健朗,他已经十分知足了,只想专心研究典籍,教导青年学习。
这许多年来搜集经典,家中藏书十分丰富,也是为了着述做准备,如果不是朝中实在缺人,又是刘封再三邀请,他是不愿当这个尚书的。吏部关乎官员的任命和调度,非秉公正直之人不能胜任,刘封信任他,又看到大汉朝真有了起色,正是用人之际,向朗这才勉为其难答应只做一年吏部尚书,让他去太学 (5,0);
院,他倒是愿意的。
现在让他去担任更为繁忙的尚书令,向朗就是有心,这把老骨头也万万不会答应的,不由偷偷瞪了一眼马谡。
这小子,前几日找他借书的时候态度谦恭,能言善辩,印象挺不错,他还在马良面前夸奖了几句,没想到转头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向尚书的确年纪大了些,就不要为难他了!」刘谌皱着一对细眉,见再无人说话,便看向杨仪,「杨御史,既然众爱卿共推你担任尚书令一职,你意下如何?」
杨仪见问,才从容出列,奏道:「回禀陛下,臣自追随先帝以来,历任数职,从无违拗,恪尽职守,一切遵从陛下旨意。」
刘谌微微点头,皱眉道:「可是如此一来,御史令便又空缺,此职监管百官,责任重大,亦非常人可担任,这该如何是好?」
杨仪答道:「监察御史熟知律令,先前丞相制定蜀科,其便随从撰写律令,足以胜任监督之职。」
「陛下,臣以为,还是召回费尚书为上。」礼部尚书刘敏一听就急了,御史台最严苛的就是杨仪和刘兆了,现在让他们一个当尚书令,一个为御史令,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臣等愿劝说费尚书回朝!」一时间,大家都纷纷出列请命,如果真让杨仪当了尚书令,六部尚书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毕竟杨仪的为人,大家还是有所耳闻的。 (5,0);
面对众人的反对,杨仪面不改色,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但他并不着急,他知道刘封还未开口,一切都是未知数。
召回费祎还是认命自己,都在刘封的抉择之中,他刚才既没有推却任命,也没有答应刘谌,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余地。总之他现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刘封意识到自己是德高望重,有德有才之人,一个御史大夫,只是浪费人才罢了,就算不当尚书令,至少也要给他安排更有实权的职位
上去,即便是再为丞相府长史也无不可,他自认威望还是不如刘封的。
「众爱卿都平身吧!」刘谌无奈,只好看向刘封,「皇叔,杨御史虽然德高望重,却不能身兼二职,众爱卿又念费尚书之恩,这该如何是好?」
刘封这才微微抬头,环视众人,轻笑道:「尚书令一职,诸位各执一词,难分伯仲,今日暂且不议,待本王散朝之后与费公会面,再做定夺,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愿听大将军之令!」大家一听刘封要去劝说费祎,顿时心中宽慰不少,至少事情还有回寰的余地。
此时众人也都暗自后悔,昨日费祎辞官,他们也有心去劝说,又怕被御史台的人参劾,故而犹豫,没想到今天差点让杨仪当了尚书令,不禁后怕不已。 (5,0);
一个个暗下决心,散朝之后,要先刘封一步去找费祎,说什么也要把他给劝回来,要不然大家都别干了,反正已经没法干了。
刘谌言道:「尚书令之事,明日再定。今日早朝,诸位爱卿还有何事禀奏?若是无事,便早些三朝,各去处理政务。」
「臣有本上奏!」刘谌话音才落,殿中御史赵岚便站了出来,顿时让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大臣们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知道下一位遭殃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