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160)
李胜不满地翻了翻白眼,低着头走出去吩咐下人准备茶水瓜果来。
阮籍面露感激之色,再次起身行礼道:「在下承蒙大将军其中,屡次邀请,诚惶诚恐,只恐才不足辅佐将军,有负厚望,故而思索许久,才有些拙计,想献于将军。」「哈哈哈,本将早知先生之才,就算再请十次八次也无妨!」曹爽见阮籍态度转变,不由暗爽,拍着搞搞隆起的肚腩,「昔年刘备三顾茅庐,我看也算不了什么,先生快请坐
!」
阮籍低头坐下,眼底闪过不可遏制的厌恶之色,但他饱读诗书,也懂得忍辱负重的道理,更何况刘封为他谋划的计策,并不需要长期与曹爽相处,熬过今日即可。
不多时,有人将茶水等端上来,阮籍始终不肯开口,就在曹爽不耐烦之际,阮籍牧师左右,曹爽才猛然醒悟,屏退左右,只留下邓扬和李胜二人作陪。
「这二位皆是心腹之人,先生但讲无妨!」房门关上之后,曹爽示意阮籍可以献计了。
阮籍抱拳道:「吾此番为将军谋划中原大计,尚需缓步而行,若是将军能依计行事,两年内可尽得中原,甚至扬州之地!」
「什么?」曹爽脸色一变,吃惊地看着阮籍,忽然又皱眉道,「但眼下我与东吴谈和,蜀军势力日盛,这徐、扬二州,如何能取?」阮籍淡然一笑,反问曹爽道:「敢问大将军,若是将军真与蜀军开战,谁能保证东吴不会出兵偷袭?那时候背腹受敌,更难消受,将军莫非忘了昔年关云长失荆州之事乎?
」
邓扬在一旁似乎也有所触动,言道:「将军,那孙权的确是个反覆小人,向我大魏臣服数次,也和蜀军屡次议和又背盟,东吴的确不足为信!」曹爽闻言脸色再变,顿了一下才微眯着双目,沉声道:「先生先说计划,待本将再做权衡。」
第1070章 初献三策
(4, 0);
阮籍一席话,说到了曹爽的痛处,数月以来,他其实和邓扬、丁谧屡次议论出兵之事,想以此立威,虽然司马懿回乡,但在军中的威信,曹爽还是自觉不如司马懿,只是
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出兵机会。
北面的鲜卑军肯定不能主动招惹,以眼下的情形,能够鲜卑人稳住局面就是最好的,王昶在并州、母丘倹在幽州,二人分镇边疆,兵马不可轻易调动。徐州、扬州被东吴占据,双方已经握手言和,能出兵的唯有河内、洛阳和南阳,但这三个地方,都有蜀军重兵把守,居中镇守洛阳的魏延更是成名老将,曹爽自忖没有信
心与之对敌。
更主要的还是刘封就在长安,随时能够驰援三处,若是再和曹宇、夏侯楙那般吃了败仗,反而丢失城池,只怕连大将军之位都难保,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阮籍的话,让曹爽和邓扬几人如同拨云见日,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正所谓兵不厌诈,这个时候如果能偷袭东吴,出其不意,反倒能够取得奇效。
期待之中,只听阮籍继续说道:「鲜卑虽号称数十万兵马,但兵甲孱弱,出军更无兵法、阵型,并州、幽州有群山坚城阻,实不足为惧也!」
邓扬点头道:「这倒不假,鲜卑看似强盛,一年多却未能进寸步,全仗王、母二位刺史守备有方。」 (5,0);
阮籍点头笑道:「在下方才所言,鲜卑已然黔驴技穷,故而才往长安求助。然刘封拒绝鲜卑使者,轲比能自然不满,将军何不派人与其暗中联络,消除并州之患?」
「我与轲比能联络?」曹爽一怔,微哼道,「鲜卑人袭取雁门关,燕王因此兵败,朝中上下对其无不痛恨,我若如此,岂不要受千夫所指?」
阮籍闻言不由心中冷笑,曹爽难道不知道,他和台中三狗把持朝政,已经是万人痛恨,朝野上下人人唾骂了,竟还不自知。「故此才让将军暗中与之联络!」阮籍脸上不动声色,继续说道,「鲜卑军已经一年多未逢战事,轲比能既有图中原之志,想必已然厉兵秣马,蓄势待发,求战之心,如熊熊
之火,愈燃愈旺,一发不可收拾。既然刘封不助他取并州,将军何不助他进取西河、上郡,乃至河东?」
「哦?」曹爽听得怦然心动,急忙问道,「计将安出?」「将军,我有计,我有计!」不等阮籍说话,邓扬抢先一步,眉飞色舞:「将军可派人暗告王昶,命他与轲比能联合共取蜀军之地,鲜卑取西河,吾大军取河东,让鲜卑人和
蜀军开战,既消除北方之患,又能分散蜀军兵力,一举两得呀!」
李胜皱眉道:「鲜卑人反覆无常,若是他们趁机攻打并州,如何是好?」 (5,0);
邓扬揪着细长的山羊须得意笑道:「我们让鲜卑人出兵是真,王将军出兵是假,我们只要假意出兵,坐山观虎斗即可。」
阮籍也点头道:「侍中之计,与在下不谋而合,此乃驱虎吞狼之计也!」
「哈哈哈,好!」曹爽一拍手,大笑道,「妙计,妙计啊!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邓扬见阮籍并不和他抢功,心中舒爽不已,本来他在玄学方面就对阮籍有倾慕之心,此时政见上又能一致,忽然有一种知音之感。
阮籍又道:「至于中原这一路,刘封留魏延镇守洛阳,看似老将持重沉稳,实为失策。」
曹爽不解道:「那魏延先前便镇守汉中,纵武帝亦不敢轻易出兵;后又守长安,三年后出兵奇袭洛阳,虽年纪稍迈,却勇猛难匹,如何失策?」「人人都道刘封有识人之明,在下观之,却也不过尔尔!」阮籍却不屑一笑,言道,「当年刘备取长沙之时,诸葛亮便言魏延脑有反骨,欲令斩之,是刘备爱才,才将其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