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250)
夏侯霸早已习惯卫瓘这样睥睨傲然的性情,知道他总能出一些奇计,说说大话倒也无妨,反正一切决断都在自己手中,便由他少年心性了。几人说着话走进城中,陈泰说了一些并州的情形,鲜卑军在被刘封拒绝之后,愤而转向与魏军联合,共取西河郡,鲜卑军从雁门关出兵,前军已和蜀军交战了,并州暂时
防备有余,王昶接到曹爽军令之后,便让他们二人前来助战。
来到府衙,曹演和曹肇也从军营中赶来,大家各自落座之后,夏侯霸先召集军中文武都来会面,将各营情况综合禀告,以便调拨部署。
陈泰言道:「此次末将带来三万援军,大将军临行前交代,他将从幽州再抽调五万兵力来援,都督一定要尽快夺回谯郡,以安朝堂之心。」
谯郡之事,也让夏侯霸一筹莫展,孙奋中军就在谯郡驻扎,一旦强攻,其他各处吴军必定会来援助,稳妥之计,应该是逐个攻破其他各处,最后再攻打谯郡。
攻打谯郡并非朝夕之事,夏侯霸暂时不去想那些,对众将言道:
「吴军连得四郡,士气正盛,又在收买人心。某领兵回援,当先与之一战,若首战能胜,必定挫败东吴锐气,振吾军心,再徐图良策。」 (5,0);
陈坦点头道:「都督言之有理,方才我查看地图,东吴布下南北防线,却并非万无一失,我有一计,可叫吴军进退两难。」
夏侯霸忙问道:「军师有何妙计?」
刚来的陈泰等人也都看着陈坦,陈泰和陈坦是本家,二人也是堂兄弟,陈坦曾在颍川学习兵法谋略五年有余,这事别人不知道,陈泰却是知情的。
陈坦虽然还不如其兄长陈佐闻名于世,但才能却超越其兄,陈群当年就评价过,陈坦为奇谋之才,陈佐是辅政之才,在天下纷争之时,轻重立判。
陈坦言道:「东吴布此防线,纵贯二州,又借住济水、涡水发挥水军之利,不失精妙之策,却有一处漏洞。」陈坦说着话,将手指指在梁国与陈留的边境上:「宁陵县,此处北连济水,东接涡水,水陆两通,东吴却不去占他,反而占据拓县,想必是以拓县位于三郡交叉之地之故,
以我之见,此一条防线,宁陵重于拓县!」
夏侯霸皱眉看了一阵,沉吟道:「军师之意,莫非是要取宁陵?」
从整条防线的布置上来看,宁陵位于拓县和薄县中间,如果能占据此县,就算没有陈坦说的地理优势,也能将东吴的防线掐断。「宁陵自然要取,但位于南北防线之上,一旦发兵,薄县、拓县必会接应,不能直接去取,若被东吴看破,再分兵把守,这一条防线便再难攻破了,」陈坦摇摇头,却将手 (5,0);
指向另一个方向,
「宁陵西北的鄢县,为济水河岸,此地有渡口无数,若在此引水南流,令济水搁浅断流,则济阴的吴军便失去水军之利,都督可先派兵把守此处,挖渠引水。」
刚才说宁陵,忽然又说鄢县的重要性,夏侯霸等人一脸疑惑,陈泰和卫瓘则皱眉思索着,这两个地方究竟有什么关系?
陈坦又道:「吴军见都督截断济水,必会发兵来攻,其休整半月,正好藉机趁势西进,攻打陈留,如此便可将计就计。」
陈泰言道:「如此说来,鄢县不过是诱饵?」
「正是!」陈坦点头道,「吴军来取鄢县,必从薄县发兵,水陆并进,志在必得,待吴军到半途,都督便放弃鄢县,转攻宁陵,大事可成。」
曹泰皱眉道:「如此一来,岂不是将鄢县拱手让与东吴?且宁陵还有拓县吴军能够支援,又能从睢阳调兵,若是援军来得及时,一旦宁陵久攻不下,岂不是进退两难?」陈坦笑道:「之所以要以鄢县引开薄县吴军,因其能从水路直达宁陵,速度较快,我军又无舟船与之抗衡之故;而拓县赶奔宁陵,却只能从陆路走,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从
长计议,只对付拓县吴军便可。」 (5,0);
「嗯,这倒也有理!」夏侯霸皱眉沉思片刻,忽然明白了一些关窍,指着宁陵方向,「若宁陵被我所占,鄢县便成了孤城,吴军怕被断后,恐怕只能撤退了。」
陈坦笑道:「正是如此,鄢县吴军,定从水路退走,或许还能沿途拦截,只是不知济水沿岸,可有步兵伏击之处。」
曹泰眼睛一亮,搓着手催促道:「军师,先前我就说过,你一定要想个痛打落水狗的计策,拦截鄢县吴兵,我一定要去。」夏侯霸抬起眼皮瞟了一眼曹泰,曹泰嘿嘿一笑,摸了摸耳朵:「都督,这等机会,你不会想轻易放过吧?」
第1154章 意外之变
(4, 0);
犒赏三军,加官进爵,让吴军上下士气高昂,休整半月之后,个个摩拳擦掌,都等着再次出征,立功领赏,这样随手就来的功劳实在太诱人了。
谯县大营中,孙奋也接连收到朱桓、骆统等几位驻防大将的请令,他们各守一城,兵马重新编制完成,民心也基本安定,请求出战。
终于等到扬州援军赶到,孙宇领兵在宋县摆开阵势,分兵城父、苦县,与北面防线连成一体,保证不会被魏军强行攻破。
这一日孙奋正和诸葛融商议出兵之事,忽然细作前来报告,魏延在洛阳起兵造反,与魏国结盟,震得孙奋错愕半晌,没有反应过来。
东吴消息之所以来得如此迟缓,是因为他们的细作和探马都在兖州、青州和豫州境内,远在虎牢关以西的洛阳,对他们影响不大,无需知道那里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