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370)
张承见众将纷纷请战,也坚定决心,若是不战弃城而走,恐怕孙权也不会轻饶了他,尤其是朱桓为了掩护他和朱异而死,更不能未战先怯。
刘纂稀里糊涂吃了败仗,更觉惭愧,自然极力支持守城,参与战斗,至少到了前线也与魏军交手过,回去好有个交代。
吴军虽败,走投无路,但方才城外一战,都被朱桓及其部将所感染,听到将令传下,纷纷吶喊上阵,誓与合淝共存亡。
所谓哀兵必胜,陷入绝境的合淝守军决定背水一战,竟无一人退缩。
第1264章 静观其变
(4, 0);
庐江城,孙权于行宫接见朱桓之子朱异,想起两年前北上徐州,朱桓在酒宴上捋须之事,犹在眼前,没想到功业未成,竟身先死。
往事历历在目,看到悲痛欲绝的朱异,孙权心中也不好受,老将大多物故,如今只剩丁奉和朱桓,一老一死,行伍之中,再无人能与太史慈、甘兴霸之流相比。
心中涌起人才凋零的无奈,孙权长叹一声,缓缓道:「朱将军为国而死,乃众将之楷模,厚葬于秣陵卧虎山吧!」
朱异抱拳道:「多谢陛下厚恩!」
卧虎山是孙氏皇陵所在,孙权准许将朱桓葬在此地,就是对他功勋的认可,朱异心中感激,辞别孙权,扶柩返回江东去了。
「曹爽大举南下,先锋刘纂兵败,合淝恐难守住,」孙权深吸一口气,凝重的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众卿有何良策退敌?」
大殿上一阵沉默,无人答言,魏军势大,吴兵士气低落,主力全灭,连战连败,如今整个江东人人自危,劝谏孙权求和不成,谁也不敢再多言半个字了。
「陛下,」沉寂之中,陆凯作为丞相,不得不站出来回话,「为今之计,当以巢湖为界,大兴水军,东面重兵把守巢县、厉阳,沿大江拒守,水陆共用,以挡魏军;且曹爽出兵在外半年已过,只待有变,便可趁势反击。」 (5,0);
孙权微微点头,皱眉问道:「变从何来?」
陆凯言道:「曹爽信任何晏、邓扬之流,人称『台中三狗』,朝中上下,无不对此三人切齿痛恨,只因曹爽庇护,不敢妄动,如今曹爽在外,若派人于邺城散布谣言,挑动何晏等人与曹芳嫌隙,邺城必定生乱,如此则曹爽不得不退兵矣。」
「哦?
离间之计?」
孙权轻抚几乎全白的胡须,闭目沉思良久,才点头道,「此计可行,当派可靠之人到邺城见机行事,务必让曹爽自生其乱,早日返回邺城。」
陆凯言道:「潘太常之子潘秘有大才,为人聪察,对问有机,足以担当此任。」
「文龙?」
孙权微微皱眉,旋即点头道,「好,就命他带人前往邺城,诸事便宜行事。」
潘秘是前太常潘俊次子,娶孙权姐姐陈氏之女为妻,也算是皇亲国戚,值得信任,曾任湘乡县令,断案明晰,深得百姓喜爱,孙权对其印象也还不错。
「报!陛下,大事不好了……」就在此时,却见孙峻急匆匆地走进来,满头大汗。
孙权双眉紧皱,面色一沉:「何事惊慌?」 (5,0);
孙峻擦着汗水,颤声道:「陛下,合淝被魏军攻下,张承将军领残兵从淝河水路退回巢湖了,东兴也被夏侯霸攻破,正往巢县杀来。」
「啊?」
孙权吃了一惊,拍着桌案沉喝道,「全都是无用之辈。」
群臣也都面面相觑,底下议论纷纷,个个脸色紧张,魏军攻下合淝和东兴,淮南北面便无险可守,眼看就要兵临大江了。
「陛下,军情紧急,请速速调兵据巢湖布防!」
陆凯再次言道,「巢湖水路直通大江,可借水军之利与魏军周旋,沿途重镇命各军严防死守,不得私自出战,雨季将至,魏军水土不服,久必生变。」
孙权点头道:「好,马上传令,叫张承、刘纂等到石亭见驾!」
「遵旨!」
孙峻急匆匆而去。
「报——」众人还在紧张之时,太史亨又匆匆而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生怕又带来什么不好的消息。
「陛下,方才庐江传来情报,楚军在汉水大胜荆州水军,一万多战船尽被烧毁,荆州水军遭受重创。」
「啊?」 (5,0);
孙权再次吃了一惊,盯着太史亨,指着他问道,「消息可真?」
「千真万确!」
太史亨珍重点头,难掩兴奋之色,「情报乃是孙太守在江夏留下的心腹之人亲眼所见,楚军连夜出动火船,借着东风直冲蜀军水寨,蜀军难以抵挡,大火在汉水之上烧了一整夜,一片火海,两岸通明,许多人都看到了。」
江夏太守孙奂是孙皎之弟,孙皎去世之后,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拜扬武中郎将兼任江夏太守,如果不是孙家之人,孙权也不会放心让他镇守一座孤城而数年不闻不问。
「好!」
孙权狠狠地一拍桌子,颤颤巍巍站了起来,大笑道,「好一个魏文长,果然老而弥辣,朕倒要看看,刘封又该如何应对。」
张休言道:「荆州水军遭创,刘封必定恼羞成怒,全力剿灭楚军,江东暂时无忧,陛下可全力与曹爽一战,若果如丞相所料,魏军一旦生变,便是内忧外患,淮南之地,或可失而复得。」
「哈哈哈,正合朕意也!」
孙权恢复了信息,群臣也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东吴虽然接连失败,但大家对水军还是颇有信心,借着巢湖和淮南水上之利,与魏军周旋还是不成问题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