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421)
「报,将军!」
正在此时,传令兵急匆匆跑上城楼,「全将军领兵杀出城去了。」
「嗨呀,危险!」
孙邻急得直拍大腿,顿了一下传令道,「擂鼓,快擂鼓。」
城上守军也开始擂鼓,新都城上下鼓声震天,吴军见有人主动出战,顿时有了一丝信心,目光都落在那人身上。
出战之人名叫全诚,是全家的远亲,虽然做官多少受了一些皇恩,但他不甘心只做戍边小将,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杀敌立功,出入朝堂。
蜀军虽然势大,但他猜测先锋一般都为偏将,不如先出城杀他个措手不及,斩将之后便马上回城,再找个藉口回到建邺,至少也能捞个羽林都尉,不必再在边关吃苦受罪了。
(5,0);
仗着全家的权势,全诚才敢不经请示便私自出战,此时听到城上鼓声响起,不由心中大喜,看来孙邻也是同意他出战了。
全诚挺枪出马,立于阵前指着寇威大叫:「来者何人,安敢犯吾疆界?」
寇威冷笑道:「某乃大汉破虏将军寇威是也!孙权妄自篡逆,某此来是为收复失地,何来犯境?」
全诚大笑道:「吴大帝秉承天意,受命大统,汉室早亡,尔等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寇威闻言大怒,脸色微沉,寒声道:「报上名来!」
全诚以为寇威词穷,愈发得意:「听好了,大吴越骑校尉全诚。」
「全诚?
某今日便成全你!」
寇威双目微凛,不等对方说话,飞马舞刀,直取全诚。
全诚要在三军面前炫耀,自以为已经占了上风,鼓声中抖擞精神,挺枪来迎。
二人错马相交,黄龙钩镰刀闪烁寒光,不到三合,寇威手起刀落,便将全诚砍于马下。
咚咚……城上的鼓手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又敲打了好几下才停住,余声嗡嗡作响,吴兵一片沉默,惊恐不已。 (5,0);
只是一个照面的功夫,全诚便被斩首,甚至连惨叫声都来不及发出,便人头落地,那几刀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跟随全诚出城的吴兵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赶紧转身仓惶逃回,将城门死死关闭。
寇威也不去追杀,立马站在全诚尸体旁边,刀尖上有血珠不断落下,望着吴兵哈哈大笑,他本就是来立威慑敌的,不为冲杀。
「江东无人焉?」
风声卷动旌旗,寇威冷傲的声音传遍城头,吴兵赧然低头,再也无人敢出城应战。
连喊数次,吴兵只是沉默守卫,城门紧闭,寇威挑了全诚的脑袋,领兵退后,空旷的城门外只剩一具无头尸体。
提着人头来至中军,寇威意犹未尽,叹道:「将军,新城果真没有大将,只斩了个无名之辈。」
刘封笑道:「江东之地,本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奈何孙权晚年昏聩,无识人之明吶,你且退下歇息去吧!」
「是!」
寇威抱拳退出帐外。
陈寿言道:「将军,寇将军阵前立威,震动守军军心,今夜刘铄再去劝说孙邻,必能成功。」 (5,0);
「不错!」
刘封点头道,「吾命刘铄于斩将之后再去劝降,是不想让他太过冒险。
今夜命胡将军就在城外待命,若是孙邻执意不降,刘铄自会反叛开城。」
陈寿言道:「将军处处为人安危考虑,将士岂能不用命效力?」
刘封叹道:「刘铄迷途知返,已属难得,不可再叫其为难。
孙邻投降与否,新城已是囊中之物。
吾若是为了让孙邻活命反让刘铄冒险,于理不合。」
陈寿抱拳道:「将军仁智。」
刘封笑道:「你可知吾保住刘铄,另有用处?
在此之前,徐陵已于许昌劝降刘寓,这刘家子嗣散落各处,或隐或仕,是时候该出来尽一份力了。」
陈寿猛然一惊,才明白刘封何以早就劝降了刘铄,如此看来,恐怕不仅刘铄和刘寓,其他汉室宗亲之后,已有人暗中与其他子嗣暗中联络了。
黄巾之乱,诸侯割据乃至三足鼎立,刘氏虽然没落,但各宗族还有后代传下,散落各地,如果能联合起来,的确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5,0);
想到此处,不禁再次感慨道:「将军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又来了?」
刘封回头扫了一眼陈寿,咂咂嘴,笑道:「承祚啊,将来若以你为史官,记这《三国志》,诸人是非功过,你又作何点评?」
「三国志……」陈寿一怔,皱起眉头陷入沉思,连刘封走出大帐都未曾觉察。
第1311章 进退两难
(4, 0);
夕阳斜坠,饶河上一片光彩绚烂,千舟张帆,别有一番景致。
但这对守城的吴兵来说,却是挥之不去的压抑,城外人喊马嘶,战舰巡游,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
原本在他们心中坚如堡垒的新都关塞,此时却觉得脚下的城楼如同虚设,不堪一击。
好不容易一日捱过去,除了全诚不知轻重出城送死之外,蜀军并未来攻,这让守军暂时松了一口气。
黄昏时分,城外人马已经安营扎寨完毕,升起袅袅炊烟,暂时休整,吴兵也赶紧趁机换防。
城内人心浮动,兵无战心,今日见到蜀军阵容,孙邻更是一颗心沉到了谷底,蜀军的强盛,比他想像中的还要可怕。
花费两年心力筑成的关塞,曾在朝堂上还被孙权大为大加赞誉,但此时看来,恐怕难以挡住锐气正盛的蜀军。
房间里早已昏暗,孙邻低头闷坐,始终想不到退敌之策,等候援兵是指望不上了,独守新城,孙邻自忖没有这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