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428)
大汉中兴二年,吴龙飞二年,吴大帝孙权驾崩与江中船上,文武官僚,无不哀痛。
此时正好哨船来报,夏侯楙全军覆没于巢湖之水,魏军无力南下,北面的威胁暂时解除。
朱据和陆凯等人商议一番,为怕影响军心,决定还是秘不发丧,等车驾回到建邺城中再举哀传诏,反正下午就能到江东,也不必急于这半日时间。 (5,0);
几人擦乾泪水,只说孙权病危,需要赶回建邺休养,叫水军加快速度,赶奔回都。
到了岸边,准备马车銮驾,吕壹和孙峻二人搀扶孙权进入龙辇,一路疾行回到建邺,此时天色已黑,太子孙亮出城迎接圣驾,朱据才宣告陛下驾崩,群臣跪地大哭,传遍皇宫内外,天地为之失色。
朱据传令连夜举行哀礼,孙权灵柩安于长平正殿之内,举哀之后开读遗诏。
尊奉遗诏,群臣立孙亮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谥父孙权为大皇帝,尊皇后潘淑为为皇太后,立丽居为皇后。
孙亮在朱据、孙峻等人的举荐之下,封谢慈为太傅,诸葛恪为大将军,吕据为大司马,张承为骠骑大将军、水军都督,其余文武官僚,各有升迁,大赦天下。
虽说百官各有封赠,即便大赦天下,但东吴上到丞相吕据、下到普通百姓,却没有一个人高兴得起来,相反因为孙权驾崩,东吴内忧外患,人心更加惶恐。
全城戴孝,将孙权葬于蒋陵之后,朱据即刻上书请求出征,蜀军已经进入江东境内,局势刻不容缓。
孙亮尚不满十岁,诸事都由几位托孤大臣商议决定,诸葛恪远征在外,圣旨已经发出,只求他能挡住会稽这一路蜀军。 (5,0);
三日之后,老将朱据亲自挂帅出征,领兵二十万赶奔乌程,张承早已领水军去虎林援助,朝中由陆凯和孙峻留守二人辅政。
朱据此时已经年过五十,也曾卷入鲁王党之争,因劝谏废太子之事而获罪,杖刑后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幸得陆凯全力作保,又恰逢孙奋攻入中原,孙权龙颜大悦,改元大赦天下才被赦免重新起用。
这次身担托孤重任,朱据深感责任重大,遍观朝中无人可用,只好亲自挂帅出征,并将因鲁王党之事牵涉免官的几人提拔任用,如大将朱然之子施绩、故大司马吕岱之子吕凯等。
兵至丹阳,朱据之侄朱异赶来从征,朱桓战死之后,朱异回家服丧,听闻江东危急,便告慰家中族老,以国为重,戴孝出征。
朱据大喜,即表朱异为镇南将军随军,这个侄子年幼便有才名,前番跟随朱桓征讨中原,立下许多战功,升为扬武将军,能文能武,曾得孙权赞誉。
第1317章 渔翁之利
(4, 0);
江东因为吴大帝孙权驾崩,汉军大军逼近而人心惶惶,无人可用,兵力不足。
形势比之当年的赤壁之战还要危急。
而此时的中原,在经历了又一次风雨飘摇之后,百姓们已经彻底懵了,濮阳、陈留、许昌、汝南、济阴、谯郡等兖州、豫州二地郡县一夜之间变换城头旗帜,汉军仿佛从天而降,守卫在城头之上。
百姓们以为白日做梦,有人互相打了两个耳光,眼冒金星,还见巡逻的士兵是汉军,直到四处街道及城门处的榜文发出,才确认这绝非虚幻,而是实实在在地变天了。
不到一年时间,中原腹地三次易主,不止是百姓,那些官员和差役也都痛苦不堪,应接不暇,转眼之间就变成了贰臣乃至三臣之辈,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污点。
曹爽听闻魏延在庐江出现,大败孙权中军,便意识到情况不妙,恰在此时,派出去催赶杨综的士兵带回来惊天消息:李胜叛变投汉,兖州郡县都被他借着自己的名义换防调兵,尽数被汉军控制,而豫州则由自己赐予李胜的兵符赚开城门,二州沿线城池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汉军占领。
杨综赶到小沛质问李胜,被其斩杀,姜维带兵占领沛城,北指东郡,东慑徐州,南面与汝南的徐陵部对彭城形成了夹击之势。 (5,0);
中原之地基本全部沦陷,各城本就兵力不足,一日变换旗帜,其余附近郡县望风而降,自泰山、泗水以西,尽归大汉所有。
桌案上情报堆积如山,还有哨马不断地送来情报,各地求援,乱成一团,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邺城的讨伐和问罪书信。
朝中文武对曹爽及台中三狗本就愤恨已久,先前因为魏军进入淮南,曹爽武功卓着,掩盖了他的诸多缺点,这一下全线溃败,领土丧失,群臣墙倒众人推,对曹爽的口诛笔伐更是不留余地。
形势急转直下,局面的变化让曹爽措手不及,甚至毫无反应,呆了一上午之后才召集郭奕、陈佐等议论军情,风口浪尖之下,众人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报——」就在曹爽等人一夜不曾合眼,将各地情报和中原形势渐渐理出一些思路的时候,都督令史张静又送来了消息。
「放着吧!」
曹爽已经近乎麻木了,揉了揉发涩的眼睛。
当所有的情报都是急报的时候,便没有了急报!「将军,是河内急报!」
张静却没有停下来,快步来到曹爽面前。
「什么?」 (5,0);
曹爽身躯微微一颤,一把将书信抓过来,抖抖索索地拆开。
快速扫过两眼,脸色大变,颓然跌坐在椅子上,浑身的肥肉无力地颤抖起来。
辛敞忙道:「将军,该不会是河内也被……」「河内失守——」曹爽的神情有些呆滞,舔了舔乾涩起皮的嘴唇,无力道,「邓艾、张苞、杜预三路出兵,自修武以西,尽数……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