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蜀汉中兴(1683)

作者:寒塘鸦影 阅读记录

夏侯楙心中大定,即刻向诸葛诞和王基二人传令,叫他们准备交接城池,至于他们二人如何定夺,却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那两座小城没有寿春的支持,也挡不住淮南大军的进攻。

这一边夏侯楙满心欢喜地收拾家当准备回家团聚,在新城得到将令的诸葛诞却吃了一惊,赶忙召集其子诸葛靓,心腹吴纲和焦彝前来议事。

吴纲看罢书信,叹道:「汉军江东乘战胜之威久矣,今吾等困于淮南,进退无路,夏侯楙已然归降,曹魏大势已去,将军又何必徒劳作敌?」

诸葛靓在一旁说道:「父亲,如今我诸葛家两族都在大汉,若留魏,只怕会被司马懿猜忌,如今曹爽亲信皆被下狱问罪,唯独留曹爽者,乃是为安徐州夏侯霸、寿春夏侯楙之心也。

孩儿看他夏侯这一支迟早必被打压,夏侯楙身陷绝境,心生惶恐,已然率先投敌了,我们趁此就势归顺汉室,也不必背负骂名,此乃良机也!」

「哼,吾祖上本为汉臣,归汉何来骂名?」

诸葛诞却一声微哼,皱眉道,「只是若跟随夏侯楙投顺,这献城之功尽属他一人,你我未有寸功,若被便入杂军之中,岂非大材小用?」

又扫视蒋班和焦彝,叹道:「纵使吾有诸葛家族的关系得以重用,但诸位将士追随吾多年,安忍弃之? (5,0);

总要为诸位谋些功劳才好。」

蒋班和焦彝吃了一惊,大受感动,起身抱拳道:「将军苦心,我等尽知,此生只愿追随将军一人,纵为家臣亦无妨。」

「此非吾本意也!」

诸葛诞皱眉叹息,「若无半分功劳,却居高位,必被人暗地耻笑,吾等此番去投顺,还需挣些功劳才是。」

焦彝皱眉道:「只是吾等皆被困于汉军之中,向何处去挣功劳?」

吴纲也皱眉叹息,眼下新城粮草告罄,士气低落,一无所有,就算能打仗,总不能反戈一击与汉军开战吧?

那是适得其反了。

众人沉默之时,吴纲忽然眼睛一亮,言道:「将军,吾有一计,或可建功。」

诸葛诞忙问道:「长史有何良策?」

吴纲言道:「夏侯楙既然决意投降,东城必然也有一道将令,那王基昔年颇受司马懿提携,有知遇之恩,未知其降意如何,何不先试探虚实,再做打算?」

诸葛诞眼珠一转,已然明白了吴纲的意图,点头道:「好,有劳长史先去一趟东城。」

第1550章 急于求成

(4, 0);

诸葛诞初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而后得以进京为吏部郎,迁御史中丞,但因与散骑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被明帝厌恶浮奢之风而免官,直到曹爽辅政才得以复职,出任豫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如今邓扬、何晏等人下狱被问罪斩杀,夏侯玄还在狱中不知生死,诸葛诞身为被曹爽提拔的亲信,时常有兔死狐悲之感,加之被困绝境之中,听闻夏侯楙主动投降,心中其实并未有多大的波澜,甚至正合其心意。

当想起家族之事,去让他如鲠在喉,十分不快,自从诸侯战乱之后,琅琊郡诸葛家族便渐渐式微,唯有诸葛玄还算有些本事,在荆州为刘表属吏。

在得知堂兄诸葛珪病逝之后,诸葛玄赴泰山照料诸葛圭后事,在徐州适逢曹操征伐陶谦,为避战祸便携带诸葛亮兄妹逃往淮南,途中与往江东的诸葛瑾分散,便辗转逃往庐江一带。

其后诸葛玄受袁术推荐为豫章太守,却被朱皓取代,从水路去荆州投靠刘表,诸葛玄病死襄阳,诸葛亮便留在了南阳,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成为大汉的股肱之臣,人人称颂。

而走散的诸葛瑾在东吴也同样为重臣,深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东吴大都督吕蒙病逝之后,以诸葛瑾为大将军,甚至其子诸葛恪也身居高位,成为一时豪杰。 (5,0);

诸葛家族子嗣因局势迫不得已而各事三国,诸葛亮、诸葛瑾都位极人臣,反观自己,作为留守琅琊郡的诸葛本族人,诸葛诞非但没有得到魏帝宠信的机会,连封疆大吏也算不上,如今虽然诸葛亮、诸葛瑾已殁,但偌大的功劳摆在那里,自己此时投汉,难免会被人对比耻笑。

诸葛诞性高自负,他不想仰仗诸葛亮的关系,更不想被人轻视,自觉胸有韬略,所以才在投顺之前极力想证明自己的本事,以期在归汉之后能够一展所长,建功立业,不敢奢求与诸葛亮兄弟那般,至少也要官居一品,出入朝堂之上,成就功名方能遂愿。

此番夏侯楙主动投降,并派人送来将令,叫他们各守城池,不得擅离,等汉军到来之后主动出降,诸葛诞知道王基是司马懿的门生,此时司马懿重新掌权,料他必不肯归降,或许有逃走之意,便让吴纲去打探虚实,如果王基果真无降意,将其斩杀,也算是一件功劳,好作为进身之用。

吴纲走后,诸葛诞便依计开始在新城布置,他打算以邀请夏侯楙赴宴,与王基合谋在酒宴上杀夏侯楙为由请王基来新城,王基恨夏侯楙背主,如果能杀了夏侯楙,逃回徐州便是大功一件,自会受到司马懿重用,他没有理由不来。

傍晚时分,吴纲从东城回转,说王基果然没有降意,正与石苞商议带亲信离开东城逃往徐州,东城就在徐州与扬州的边界上,两处虽然群山阻隔,难以行军,但十几人翻山越岭还是能找到小路逃到广陵境内。 (5,0);

王基深恨夏侯楙叛敌,在吴纲表明来意之后,王基果真欣然同意,虽然他们无力夺回寿春,更无法在这绝地坚守待援,但临走之时如果能杀了夏侯楙,一来可解心头之恨,二来也为魏国上下出了一口恶气,必会受到司马懿奖赏,真是一举两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