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2102)
你可知私自调兵该当何罪?」
「啊?
班将军,我这——」库汗克的哭声戛然而止,脸色大变,急道,「是库密驮派人求援,情况紧急,属下才,才……」那人转头看向神色惊慌的库密驮,冷声道:「库密驮,你身为巡查域长,职当保护商队安全,为何反与商队冲突? (5,0);
还有,出巡为何不穿官服?」
「班将军,小的,小的……」库密驮再次汗如雨下,答不上来。
后面的商队未料到这年轻将领竟如此冷静,先不问冲突之事,而是追究二人失职之罪,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如果此人能明辨是非,将那域长索要贿赂之事说清楚也就无事了。
忽然之间,大家对汉军的印象再次加深,有大汉兵马掌管西域,以后在商路上不但安全,行事也便利多了。
思索之间,却见那小将越过二人走过来,抱拳问道:「汉昌号何人领队?」
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了背身而立的刘封几人,神色怪异,这个封掌柜架子未免也太大了些,扜泥城的守军大将亲自前来,竟还如此冷漠,想他一路上平和可亲,昨夜又保住商队不被贼人所害,不禁暗自为他担心,有人甚至忍不住朝着几人努嘴使眼色提醒他们。
众人瞩目之下,刘封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一抹欣慰的笑意,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将领。
「啊?
大……大将军?」
那人浑身一震,面现惊愕之色,不自禁连退数步,才勉强回过神来,再仔细看了看刘封,面现激动之色,猛然甩长袍跪倒在地:「末将班辞叩见大将军,王驾千岁!」 (5,0);
这一跪非但让所有的商队全体震惊,三军也都被震动,坐在大道中央的库汗克二人更是傻了眼,空气仿佛静止了一般。
春风肆虐,黄沙飞扬,不知哪匹战马忽然一阵嘶鸣,引起无数战马昂首长嘶,班辞这一声喊,不啻于晴天霹雳。
风萧萧,战马鸣,商队一片譁然不可置信,三军齐齐下马拜倒在地。
「罢了,都起来吧!」
刘封一声轻叹,上前扶起班辞,看他比当日在玉门关时更加强壮,白皙的皮肤变了颜色,更有大将的威猛俊逸,果然不愧为班家之后。
班辞起身,激动笑道:「郭都督早就交代让末将恭迎大将军,末将整日打探消息,却未料将军与商队同行,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刘封笑道:「此事是我临时起意,与尔等无关。」
顿了一下又道,「郭都督不在城中?」
班辞点头道:「今年开春,鄯善境内多处土地需要屯田划割,饮马河也日渐乾涸,郭都督有意开渠引水,亲自去勘察河道了。」
刘封轻叹道:「这许多年来,郭都督辛劳奔波,如今进入西域,诸多政事改革,想必也不是容易之事。」 (5,0);
班辞深有感触,点头道:「郭都督虽说执掌三军,但西关内外民俗迥异,兵虽能进,收服民心却难,都督与程长史为此事劳心费神,着实不易。」
刘封言道:「改民易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切不可操之过急,郭都督一心重视民情,但军政之事也不可大意。」
「将军放心,此事回城之后末将定会禀告大都督处置。」
班辞马上明白刘封指的是库汗克二人,看这两个家伙刚才的狼狈模样,肯定是被刘封整治的,其他还真没有这个胆量,即便是汉昌号的大掌柜邓崴、何鑫等人,也绝不会和官兵起冲突。
他们并不知道刘封的身份,自然谈不上冲撞,却被刘封出手教训,必定是行事不端,尤其是这个库密驮,班辞早就听过一些传言,只是他职权不在此处,不好管制,这次撞到刘封手里,一脚踢到石板上,也是他罪有应得。
刘封却摆摆手:「扜泥城巡察之事何人管辖交给他便是,郭都督公务繁忙,此等小事不必惊动他。」
班辞一愣,刘封却笑道:「先进城去吧!」
第1933章 安末且渠
(4, 0);
汉大将军刘封突然出现在扜泥城的消息如春风一般在鄯善境内传开,满城皆惊,一年前鄯善国因为暗中挑衅汉室被灭国,如今刘封亲自出现在扜泥城,其目的再明显不过。
扜泥城王宫鸣沙宫被郭淮改为西域都护南路署衙,红褐色的砖墙、鎏金的瓦片和弯曲的斗拱,此时的鄯善国建筑与后世的西域建筑风格大不相同。
无论是原先的楼兰和现在的鄯善国,都距离河西四郡很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大漠的粗犷中融汇中原建筑元素的细腻,圆顶方院加盖飞檐斗拱形成了别样的风格。
宫廷正殿之中,班辞率领城中大小官吏参见大将军刘封,西域的军事诸地刘封本就来得少,只认识郭淮、程武等几位主干将领,其余官兵几经变换,见过刘封的寥寥无几。
今日见到威震中原的汉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八千岁,扜泥城官员在震惊激动的同时,心中也惴惴不安。
传说刘封杀人如麻,杀伐果断,一不小心触怒他,动辄血流成河,中原百万余人皆丧于其手,如今来到西域,整个西域境内必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不过也有不少期待汉军到来的官员,鄯善国近百年来国力衰微,先前被匈奴欺凌尚且不说,近几十年来连车师、焉耆这样的小国都在不断侵蚀边境之地。 (5,0);
一年前朝中内乱,左丞相意图复辟楼兰国,挑拨羌人与汉军的关系,被汉军识破,以雷霆之势攻打鄯善,内忧外患之下,扜泥城不攻自破。
汉军入城之后,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般肆意杀戮,反而比原本的鄯善王族官员更加善待百姓,免去三年赋税不说,还教导百姓屯田,军士亲自开渠引水,随着大汉诸多政令不断传达下来,方知汉朝的优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