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是在处理咱们出去看电影落下的公务,你呢,我亲爱的弟弟,别说你是想陪伴我?”
秋东从不随意乱动三哥书房的东西,眼睛从题目上离开,看了一眼腕表,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
“等电话。”
果然,十分钟后,电话准时响起,对面职业经理用振奋的语气对秋东道:
“老板,我已经和布料供应商谈好了合作!还有,咱们要不要提前联系一些墨镜商,我觉得□□镜配喇叭裤,更有市场前景!”
这是当然,只不过比起人家现成的眼镜商,他们现在才谈合作,不太划算,生意是做不完的,适可而止更好。
但秋东很看好对面的年轻人,乐意培养对方,于是道:
“照你的意思办吧,我相信你。”
果然,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从大x洋底来的人》给了国人非常大的震撼,电影演员麦x哈里斯夸张的□□镜成了街头年轻人的时尚单品。
而□□镜和喇叭裤瞬间成了标配,裤角宽的能拖地,屁股包的特别紧,裤腰又很低,蹲下去半个屁股蛋子露在外头的场景比比皆是。
虽然这一把,让秋东赚的盆满钵满,可见证了这场生意起源的三哥,还是没忍住批评了弟弟两句:
“潮流是需要引导的,你如今作为一个潮流引导者,做出每个决定前,得慎之又慎。那些什么低腰喇叭裤,你上街上瞧瞧去,年轻男男女女走一块儿,稍微有点大动作,腰和腚就露出来,实在不体面!”
三哥欣然接受年轻人追求潮流,但那是追求体面的,雅致的潮流,又漏腰又漏腚的潮流,简直是一场灾难。
秋东觉得这简直是无妄之灾,辩解道:
“我们做服装生意的,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我们厂设计师出的可都是正常尺度的喇叭裤,既能展现女性躯体美又不影响日常生活。
可市场风向这种事,个人难以把控,其他商人闻着味儿进来,为了争夺市场,一再大胆改良,就改成了你见到的那样,我能有什么办法?”
秋东想了下,又安慰他三哥两句:
“您一天到晚多少大事忙不过来,家里这点小事就别担心了。潮流这回事,来势汹汹,去的悄无声息,热闹也就这一阵儿,回头大家脑子冷静下来,发现犯了蠢,又该撵上下一轮潮流了。
人嘛,群体性特别强,在融入群体的过程中,智商就不自觉下降了,难免的。”
老三大感欣慰:
“难得难得,这阵子书没白看,四弟你最近讲话都更有条理和说服性了。”
秋东很快乐的接受了来自三哥的马屁,才通过电话邀请对方:
“明儿在北海公园那边摆暖屋酒,您下班和三嫂一起来吃饭,记得带上俊阳!”
老三在那头哈哈大笑:
“成!早几年就让你选大房子,那是你应得的,你偏要发扬风格。当年你二哥看不过去,偷偷跟杜厂长打招呼,给你分了套八十平的三居室,结果你把老二好一顿排揎,如今可算是回过味儿来啦?”
那可不。
说起这新房子,来阳几个没少花心思。大冬天在外头跑,愣是把俊阳和晨阳脸蛋都给吹皴了。
经过好一番对比,孩子们最后瞧中了北海这边胡同里的一处两进四合院儿。
院子有些破败了,原本住的是两老夫妻,年初老头子没了,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在国内没什么亲戚,于是老人家决定把院子卖了,转身投奔身在港城的侄子。
来阳觉得那处院子哪哪儿都合心意,稍微找人收拾收拾就能入住,距离二姐的b大很近,骑车十几分钟路程,就是大姐以后上班不怎么方便了。
开阳却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大不了以后每天早起半小时骑车上班嘛!
于是,孩子们很开心的决定,就是那儿了!
结果到了谈价钱的时候,几人听爸爸和房主有来有往,淡定异常。
他们听的人脸色发黄,心肝儿乱跳,都快不认识钱到底是什么东西啦。
四万啊,那可是整整四万!
大姐的教师工资是五十四块,二姐的大学补贴是三十六块。一年加起来才一千零八十,不吃不喝得三十七年才能凑够呐!
而他们的爸爸眼睛都不眨,就去银行把钱打给人家啦!三人那一刻,觉得不仅不认识钱,还有点不认识他们爸爸。
房子完成过户,秋东只把持了大方向,具体细节撒手让孩子们自己看着办。
秋东的意思是,房间得安装供热管道,自个儿架锅炉,到了冬天,自家拉煤烧暖气。也不用家里人动手,附近雇人干都行。
全部电线得拉新的,那东西一旦出意外,就人命关天。
再有,专门隔出一间屋子用来洗澡,洗漱,这屋子要通风好,要采光好,要干湿分离,还得坐北朝南冬天能晒到太阳,屋里暖气好。
厨房单独劈出来,柴房一间,冬天装煤炭用。
如今,全家都是读书人呢,再给隔一间书房出来。
另外就是生活用水,胡同目前还没有接自来水,好的是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不用去胡同口挑水,弄个简单的汲水器就很方便。
人生中第一回 有自己的房间,几个孩子怎能不激动?当然得用心收拾啦。
晨阳推荐了她学建筑的学长,专门按照四叔的要求进行改装。
前任房主留下的老家具,该翻新的翻新,该换的换,屋顶漏雨的地方修修补补,来阳带人干的很起劲儿。
院子里有个小花园,原本被老太太改成了菜园子,进入冬天,老人家没什么心思打理,乱糟糟的。开阳带着继阳拔了上头的杂草,不知从哪儿弄来一车肥土盖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