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发疯后(35)
雁南目睹李祺就这么处理这件事,干脆下车走过去,出声问道:“李指挥使,不知发生何事?”
李祺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此人故意拦驾,很有嫌疑!本官打算先把人带走,回头再审问!”
雁南看了眼地上那个破烂罐子,再看刘大娘这可怜兮兮的模样。跟随在太子身边那么多年,雁南对穷苦人会下意识生出怜悯之心。
没理会李祺,雁南走过去询问刘大娘:“这位大娘想必是无意冲撞。是否如此?”
刘大娘下意识点头,又马上摇头。
见状,李祺马上说道:“雁侍卫,这老妇很可疑!”
听到李祺这么说,刘大娘激动地摇头,满脸泪水。目光望着地上的破罐子。
雁南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碎了一地的罐子,走了几步,蹲下身伸出手用手指头蘸起一点黑色的东西闻了闻。很恶臭的药味。
他又拿出银针试毒。待擦干净后,银针没有任何变化。
雁南又向人群里请求帮助,让两个差不多岁数的大娘来给刘大娘搜身。
刘大娘身上只搜出三枚铜钱。还有一块破布。
这块破布被她揣在怀里,一副很宝贝的模样。搜身的人拿出这块布的时候,刘大娘的泪水流得更厉害了。
走过去,雁南闻了一下这块破布。有种闷臭的味道。这块布也发了霉,显然是长期放在潮湿的环境下。
排除了刘大娘并非刺客的可能性后,雁南耐心地询问:“大娘,能告诉我你为何要拦驾?我是太子殿下的属官,若你有冤情,可为你转达给太子殿下。”
这种情况雁南也遇到过。他认为这位大娘拦驾,必定是有什么事求见太子。
刘大娘听了雁南的话,情绪瞬间绷不住了。放声大哭起来。
李祺挠着头,心道:这种事啥时候处理不成,非要在这个时候处理。
他开口催促雁南:“雁侍卫,陛下还等着太子回京。莫要因为他人耽搁了行程。”
雁南忍住了翻白眼的冲动。没有搭理对方,让禁军把刘大娘放了。
然后又让人从车上搬来一把木凳,示意刘大娘坐下来。
刘大娘摇头,不敢坐下。
雁南把破布还给对方。
刘大娘快速用这块布捂着自己的心口,一边抽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话。
“这是、我儿、遗物……”
“七年、前、打仗、他、死了……”
因为大哭,鼻子堵住了,刘大娘拼命呼吸,浑身抖得厉害。接着说:“太子、殿下、送、回来……”
李祺压根听不懂这位大娘说的话,一脸不耐烦的表情。
雁南没少跟平民接触,知道这些目不识丁的人与人沟通解释起来很费解。所以对这些人会很有耐心的聆听他们说话,只能从他们的话中获取信息,自己整理对方前后的话语,梳理出整件事情。
刘大娘说的事,雁南已然清楚。
七年前,太子请缨上战场。虽然获胜,却是惨胜。
那一年,很多年轻男子跟随太子上战场,许多人停留在那个年华里。
有人提议就地挖坑把将士们葬了。要不然处理那么多尸骨太费力气了。
太子说,哪怕做不到送忠骨回乡,忠骨也应该埋在青山里。
所以,太子选了最美的青兰山。
青兰山四季常青,山上生长着很多兰花。站在山顶上,朝东能眺望关口,英魂与活着的战友相互守望。朝西是大河,川流不息,生命不止。朝南是一片田园,可以看到岁月静好。朝北是京都的方向,那是英魂的忠诚所归。
当年存活的将士们与百姓们悲壮地运送忠骨们埋到青兰山上。
数万英魂归宿于此,故而青兰山又称为忠骨山。
下葬前,太子从每一位英雄身上取下一块布,送回遗属手中。
刘大娘手中的这块布,就是她儿子从战场上留下来最后的遗物。
第22章
“大娘是来给太子殿下送药了?”
联系地上那一罐被摔碎的药, 雁南立马猜出了刘大娘的来意。
这阵子太子在文州养伤,每日都会有很多朴实的百姓来给太子送药。
这位大娘想必是听说了太子今日启程离开的消息才带着药罐过来拦驾。
刘大娘激动地点头,手指头颤巍巍地指着那一地的碎片, 心里好难受。
雁南的表情不太好看, 但也知道不能责怪禁军。毕竟这位大娘拦驾,冲撞太子仪驾,禁军的确有理由抓起来。
最后雁南只能用温和的声音安抚刘大娘:“大娘的好意我会转达给太子殿下。方才禁军弄坏了你的东西,这是一点赔偿。”
雁南拿出一吊钱, 递给刘大娘。
刘大娘马上摇头, 后退了两步, 压根不敢收。
赵兴在车上等了片刻, 迟迟不见雁南回来。便打开车窗看向外面, 看到这一幕, 他开口言道:“大娘,收下吧!好好过日子!”
乍然听到清澈朗朗的声音, 众人惊喜地盯着赵兴那边。
刘大娘也踮着脚尖望向马车。
看到那张面若皎月的脸, 那如春风般温煦和善的笑容, 刘大娘捂着嘴巴,冲着赵兴下跪。
见状, 赵兴只好从车里出来。
李祺顿时觉得压力由来, 立刻凑过去紧紧跟随在赵兴的身侧。低声解释道:“这老妇人冲撞太子仪驾。”
赵兴没有理会李祺, 走到雁南身边。
雁南将刘大娘搀扶起来,告诉赵兴:“太子殿下,这位大娘是听闻启程的消息, 特地来给您送药的。可惜药已经没了。她的儿子过去战死在战场。”
赵兴从雁南手里把钱拿过来, 亲自递给刘大娘。声音温和地言道:“他们打坏了大娘的东西,理当赔偿。拿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