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43)
堂上端坐的妇人,面颊上有些沧桑的褶皱,鬓边半白,但发髻梳得一丝不茍,戴着华贵耀眼的冠子,神情严肃。
看面相,她的这位外祖母可能不太好相处。
“珩携新妇为祖母敬茶,望祖母长乐未央。”
齐珩行揖礼,太皇太后身边的女官已端好红漆盘,上面放着茶盏。
式微接过,行至太皇太后面前,不似齐珩站着,收了裙摆,低首跪下敬茶,举止皆合礼数。
“好,好,快免礼吧。”
太皇太后冲着齐珩摆摆手道。
又拿起式微奉上的茶,浅啜了一口。太皇太后看着垂首的式微,目光落在她今日的衣着上。
江式微今日着正红色的大袖衫,霞帔坠是南窈姝曾赠与她的,杨舟蘅看了眼那霞帔坠,若有所思道:
“好孩子,你也起来吧。”
江式微听此,便起身。
太皇太后又道:“你走近些,我好细瞧瞧。”
太皇太后说话时带着许久不见的慈和。
“你是东昌的女儿。”
她说话时带了些微不可察的叹息。
式微略不解,并未表露,应了一声:“是的,祖母。”
这声祖母算是随了齐珩。
“长的真像……”太皇太后杨舟蘅抚了抚式微的头发,喃喃道。
只可惜,不是东昌。
杨舟蘅发觉自己有些失态,便又恢复了正色【4】,与方才截然相反。
“六郎,有妇如此,是你有福气。望你们能濡沫白首,多子多福。”
她又对齐珩道。
“珩谢过祖母。”
“式微谢过祖母。”
二人行礼谢道。
“式微以后多来陪陪祖母,可好?”
“我已然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何必折腾呢?你们把日子过好,我便已然很知足了。”
杨舟蘅又与齐珩、江式微二人嘱咐许多,未让他们久留。
“那珩就携新妇回去了。”齐珩起身行揖,见杨舟蘅点了点头,便又牵着江式微的手而去。
杨舟蘅看着二人并行牵手而去的背影,未说什么。
式微临去时,只听身后传来一声微弱的叹息,有些疑惑,便回首,见杨舟蘅并无其他神色,只心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齐珩察觉式微的神色不对,便侧头问道:“锦书,怎么了?”
“没什么。”
见二人彻底消失在殿内,女官问道:“殿下可是想起了旧事?”
她见方才太皇太后望着陛下和皇后的背影低叹了一声。
她也算是杨舟蘅身边的老人了,自然明白那声叹息的意思。
“旧事重演罢了。”杨舟蘅垂眸。
“陛下是有分寸的。”女官安慰道。
“是么?”
杨舟蘅问,复而又道:“我瞧见那孩子方知,盖儿还真是,用心良苦……”
女官听此,低下了头,不再出声。
第019章 云中白鹤
齐珩将她送回立政殿不久, 高季便入来禀报:
“陛下,中书舍人崔知温于紫宸殿请求赐对【1】。”
齐珩转头对江式微道:“朕还有事,便先走了。”
“陛下快去吧。”江式微起身行礼。
见齐珩已离开紫宸殿, 江式微思忖着高翁方才的禀报。
中书舍人, 中书省正五品, 掌制诰事。【3】阿娘说过这样的官职多数是世家出身, 高翁口中的那位崔知温显然也不例外。
姓崔么?清河崔还是博陵崔?【2】
反正无论是哪个崔, 总归和她济阳江氏关系不甚近。
士族们虽表面上同气连枝, 但暗地里还是划分为各种支派,相互倾轧罢了。
江式微想到此,便觉得一团乱麻,从桌案旁胡乱拿本书来看罢。
倒是紫宸殿内,齐珩甩了一下衣袖, 端坐于上位, 不发一言。
同时桌案前还站着一个人,亦是绯袍,年岁近而立之年, 言行举止所透露出的矜贵儒雅可与齐珩相较。
于御史台狱中蹉跎数年,昔日意气如今也已化作沉稳。
“臣, 新任中书舍人,清河崔知温前来陛见。”
崔知温缓缓行礼打揖。
“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4】朕少时读书总觉此言过于夸大, 今日见卿,方知此言不算虚妄。卿于囹圄多年, 竟还能一如当年, 不愧为清河崔家麒麟子,果真是好风裁【5】!”
齐珩不禁感叹道。
看来, 他用自己的婚事来换崔知温出御史台狱,当真没错。
“陛下过誉。”
崔知温不卑不亢回道,复而又作礼恭贺道:
“臣在此贺陛下新婚之喜,愿陛下与皇后殿下能琴瑟和鸣。”
崔知温深知自己是如何在东昌公主手下出得御史台狱,这还得多亏了齐珩立后而大赦天下。
他便是大赦的那个。
齐珩愿意起复他,也是因他有用,而他必须给齐珩这个回复。
“那朕便收下卿的祝福。”
齐珩谈及江式微,略带笑意。
“臣今日请陛下赐对,是有事想奏。”
“卿有何事?”
“政事堂,乃我朝诸位相公【6】出入商讨政事之地,开国至今,政事堂公衙一直设于门下省,未尝变更,先祖设三省六部,本意为各司其职,为国朝效力,但自三省以来,相互推诿,办事不效,故设政事堂于门下。”
崔知温顿了顿,继续又说了下去。
齐珩瞧着面前之人侃侃而谈,心中对崔知温又多了几分赞赏。
“然今,中书省掌诏命,门下省掌封驳,尚书省掌施行,军国大事多过于中书省,所以臣乞请,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徙政事堂于中书省?”齐珩讶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