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146)
四十个铜板不算什么,却能让他去给他娘抓药,能买两斤玉米面充饥,更重要的是给了他和他娘活下去的希望。他相信只要他肯干,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转过天,李一程不用去李一山家拿原材料,也不用去赶集,他送完曾明川,去了县里的保安堂,过了两天了,他该去见老师了。
县里的保安堂比枣园集上的保安堂大了有将近一倍的面积。
进门左手边摆着桌椅板凳,桌上有脉枕,是大夫坐诊的地方。右手边靠墙一排药柜,顶天立地。靠墙处有几个方凳,应该是给等候的病人和家属坐的。拐角处一个大火炉,上面坐着一把水壶。
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柜台后,正在拨打着算盘。
林果正从里屋出来,见到李一程,十分高兴,上前拉着他的手,嘴巴咧到了耳根,差点儿要跳起来。
“一程,你终于来了!”
林泽民出诊去了,林果给李一程介绍了打算盘的王掌柜。
王掌柜四十多岁,圆圆的脸,细长的眼睛,穿一身褐色长袍,颌下几缕胡子,笑起来十分和气。
他放下手里的算盘,从柜台后面出来,笑眯眯的看着李一程。
“你就是一程小哥儿?林大夫常提起你。你来的不巧,林大夫跟陈秋出诊去了,去了有一会儿,应该快回来了。”
“一程见过王掌柜,以后一程在此学习,有不足之处,请王掌柜包涵指正。”
“不敢,不敢,我相信老林的眼光不会错的。”
跟王掌柜寒暄了几句,林果扯扯李一程,“一程,跟我进里面坐,昨儿我爹刚得的好茶,给你尝尝。”
他又冲王掌柜道:“王叔,不打扰你算账,我带一程里屋坐。”
王掌柜笑眯眯的摆手,“去吧!”
李一程跟着林果进了里间,里面是个套间。
木质隔断外,是待客的地方,一张方桌,几把椅子,靠墙还有一个贵妃榻,榻上一个浅棕色绣着梅枝的靠枕。
里面还有一道门,也挂着门帘。
“里面是睡觉的地方,王掌柜、表哥、父亲轮流值夜。对了,我姑母家的表哥,也是我爹的最后一个徒弟,不不,你是他最后一个徒弟,他是你之前的最后一个徒弟,已经跟我爹学了八年了。”
林果一边说,一边麻利的泡了茶水,给李一程倒了一杯。
“我表哥叫陈秋,比你我大几岁,很好相处的。”
喝了两杯茶,突然听到外面有脚步声。
李一程站起来,“是不是老师回来了?”
“出去看看。”
确实是林泽民和陈秋回来了。
林泽民见到李一程,也是一脸惊喜。
李一程抢先行礼,林泽民双手扶起他。
“来了就好。来,这是你师兄陈秋。”
李一程又给陈秋见礼。
“一程见过师兄。”
陈秋今年二十三岁,比林果和李一程高了一个头,身材壮硕,穿一身月青色长袍,头上包着同色的布巾。国字脸,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怎么看怎么不像个大夫。
“你就是一程?舅舅跟我提过多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
因为李一程是哥儿,陈秋伸手只是虚扶了一下。
他笑起来爽朗豪气,更有种潇洒之态,李一程立即对他产生了好感。
“师兄过奖了。”
陈秋和王掌柜看上去就很好相处,李一程提着的心此时才完全放下来,越发觉得自己来对了。
“老师,您刚才跟师兄出诊去了,病人是什么情况?”
林泽民道:“我去洗把手,秋儿,你跟果子和一程说一说。”
“是。”
【120】流行戴口罩
“现在没有病人,咱们就在凳子上坐着说吧!”
陈秋招呼李一程跟林果在窗前的凳子上坐下,“今天去出诊的病人是一位咳喘患者。他有咳喘好多年了,每到冬天便会犯病,今年特别严重。一程,果子,考考你们,脉细数,苔白腻,起病急,喉中痰鸣,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是何症?”
果子抢先道:“应该是寒喘之症,该用寒喘丸。”
陈秋没有说话,只是看向李一程。
李一程想了想,道:“如果是我,病患急性发作时,先给予针灸肺俞,肾俞,足三里等穴改善喘憋状况,然后用射干麻黄汤治肺气上逆。”
陈秋点点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病人长期反复喘症发作,导致肺气日益耗散,久而久之已累及脾肾。肺虚,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肃降无权;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输养肺,积湿生痰。所以我们在用药之时,先要做的是宣肺化痰祛湿,然后再进一步补肾健脾……”
陈秋不愧是跟了林泽民学了八年医,从病人的症状,到用药说的头头是道。
李一程边听边点头。
这些他都是学过的。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凝聚了千百年古人智慧的,应该说更全面,但并没有陈秋这么深入。他从喘症的生成开始讲,直讲到肺与肾和脾的关系。
不是说古代中医比现代中医更好,而是因为中医讲究传承,虽然有很多着作流传后世,但还是少,很多传承的东西都丢失了。
陈秋讲的虽然没有李一程学习过的那么简单易懂,但更具有时代性,能更好的用中医学来诠释病症和用药。
等陈秋讲完,林泽民道:“你们说的都很好。治疗喘症的方子很多,但用哪个方子,要因人而异,要辨证施治。”
因为听的太认真,李一程居然不知道林泽民早就坐在了他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