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198)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今年全村共增收了六千一百多斤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二百五六十斤,比往年每亩产量多了五六十斤。

五六十斤啊!够一个人两个月的口粮了,拿去卖也能多卖好几百个铜板。

望山村的百姓也被这个结果惊呆了,只是施了肥,就能增产这么多?

有了这么多粮,他们不怕征税了,今年能过个好年了!

赵永平心情激动,第一时间来找曾明川,告知了他这个好消息。他还特别强调,这都是他教导乡亲们堆肥施肥才获得的。

“这不是我的功劳,”曾明川十分沉稳,“赵叔,您过誉了,乡亲们是因为相信您才相信我,肯听我的话,小麦能增产,是乡亲们辛苦劳作的结果。”

赵永平听了曾明川的话,心里美滋滋的,更佩服曾明川的豁达。

“明川啊!我跟乡亲们说了,这个肥要继续堆,争取秋天的庄稼再次大丰收。只是……”

他捋着下巴上的几缕胡子,考虑话怎么说。

“赵叔有话请说。”

“明川啊!咱们村里小麦大丰收,肯定瞒不过其他村子去。已经有两三个村子的人来找我了,说是想学习堆肥。这事儿咱们想瞒肯定瞒不住,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毕竟这法子是你想出来的。”

曾明川笑起来,“赵叔,我既然把这个法子告诉您,告诉乡亲们,就没想藏着掖着。赵叔,不如这样……”

等他把话说完,赵永平的眼睛蓦地亮起来。

如果照曾明川说的去做,不光是他和望山村,嘉阳县,甚至整个大齐都能得到好处。

如果天下的粮食都能增产,百姓们能吃饱,日子会好过很多吧!

【150】召见

朱阳一边喝着茶,一边漫不经心的听着税粮官的汇报。

“南沟村,收小麦两千五百零一石,枣园村,收小麦七百三十八石,望山村,收小麦两千三百八十四石……”

“慢着!”朱阳打断税粮官的话,“你说望山村今年收了多少斤?”

税粮官将头低了低,认真确认了一遍,肯定道:“回大人,望山村的小麦收成是两千三百八十四石。”

“望山村去年的小麦收成是多少?”

“呃……”如果朱阳问别的村,税粮官也许不记得,但望山村却记得清楚,因为他也觉得望山村今年的收成不同寻常。

“回大人,下官记得望山村登记在册土地一千一百二十二亩,去年亩产平均为二百斤,小麦产量差不多是一千八百七十石。”

朱阳摸着下巴,“去年和今年的产量差了这么多……你们没有弄错?”

税粮官躬身道:“大人,这正是下官想给大人汇报的。”

“哦?”朱阳有了兴趣,“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据望山村村长汇报,望山村今年之所以能增产五百多石粮食,是因为他们在地里施了肥。”

“在地里施了肥?”

“对。那位村长说,庄稼生长靠的是土地里的养料,土地里的养料不是用之不完的。如果只种庄稼而不施肥,土地越来越贫瘠,庄稼的长势就会越来越差,收成也不会好。他们村今年试着往地里施了肥,土地里有了养料,庄稼才会丰收。”

“他们施的肥是什么?”

税粮官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双手呈上。

“大人,这是望山村村长呈递上来的,上面写的是他们村如何堆肥施肥的方法。他说发明堆肥的人愿意将此法献出,让全国种地的百姓学习,让全国的粮食都能增产。”

朱阳大喜,“快拿来我看看。”

他快速把纸上的内容看完,一拍桌子,“好办法!简单易做。这是谁想出来的?”

“回大人,望山村村长说想出此法的人叫曾明川。”

“曾明川?是他?”

经过上次的案子,朱阳对曾明川和李一程印象深刻。

他轻轻敲着桌子,“他一介书生,怎么会知道堆肥的法子?”

“回大人,据望山村村长介绍,曾明川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父母双亡,家里的地都是他种。他说此法是从一本古书上看来的,他先是在自家地里实验了一回,发现确实有用,才将此法教给了村里人,今年村里的庄稼便大丰收了。”

“好!”朱阳猛地站起来,“我要将此法上奏皇上,让我大齐百姓全能推行此法。我嘉阳县有如此人才,我嘉阳有福,大齐有福啊!去请望山村村长和曾明川到衙门来,我要仔细问问。”

“是。”

曾明川想到过把堆肥增产的方法呈上去,朱阳肯定会心动,但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召见自己。

赵永平知道县令大人召见他,既紧张又激动,更多的是骄傲,大齐这么大,这么多人,只有他们望山村的曾明川想出了这个法子呢!

他的嘴巴一直乐的合不拢,直到了县衙门口才有了几分紧张。

朱阳的态度意外随和,他问了不少问题,都是针对堆肥和施肥的。

曾明川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跟李一程一起堆过两年肥,在教导村民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问题,朱阳问的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跟曾明川聊过之后,朱阳更加肯定,这法子值得推广,也必须要推广。

他站起来,在厅里走了两步,回身坐下,难掩心中的激动。

“赵村长,曾明川,你们放心,这法子我定会上奏朝廷,让此法惠及大齐每个百姓,让我们大齐的百姓吃的饱,穿的暖!明川,这上奏的文书,你来起草吧!”

“呃……”

曾明川从来没有起草过文书,但他不能辜负朱阳的期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