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232)
“听说是中了的,今天也会来。”
李一程没想到他们三个好朋友居然都中了举人,由衷感到高兴。
不说同窗好友在官场上同气连枝,就是去盛京,路上也有个伴儿。
“明川,陈兄,小弟来晚了!”
说曹操曹操到,贺玄跑的气喘吁吁。
“我们三人一个都不少!”
三人互相看看,齐齐大笑起来。
衙役出门道:“三位举人老爷,朱大人有请。”
“是。”
曾明川看了李一程一眼,意思是让他等一等,却听衙役又道:“朱大人说,城外不平安,请曾夫郎在衙内门房处稍等,可以跟县衙的马车一起出城。”
曾明川没想到朱阳如此细心照顾,喜出望外,“一程,快进门房去等着。”
李一程冲他笑着点点头。
最近因为灾民的事情,朱阳愁眉不展。
放他们进城吧,如何安置他们是个难题,不放他们进城吧,城外的百姓都不敢进城,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受到影响。
烦闷了几天,朱阳终于听到了好消息,说是嘉阳县三名秀才考中了举人。
一个小小的嘉阳县一下子中了三名举人,不说教谕大人,就是知府大人都吃惊不已。
随着榜单来的,还有莫大的奖励,知府大人还写了亲笔信,把他好好夸赞了一番。
说嘉阳有如此成绩,都是他朱阳教化有方,治理有能。
只是短短的开心过后,他还是愁啊!听说那些灾民是从晋宁府吉泽县来的,吉泽离他嘉阳上百里,那些流民为何要跑到他嘉阳来呢?
听衙役说那些灾民只有百八十人,说起来也不是太多,也不是不能安置,可万一他们有疫病呢?他要为嘉阳数万百姓负责啊!
灾民的数量肯定不只这些,万一听说嘉阳可以安置灾民,其他人全都涌来了怎么办?
真是愁啊!
师爷看朱阳皱眉,低声道:“老爷,咱们嘉阳县不是多了三位举人老爷吗?您何不考考他们,对这些流民是否有良策?”
朱阳顿时眼睛一亮,对呀!现在嘉阳县可是多了三位举人老爷了,中了举人就有选官的可能了。听听他们的看法,或许对他有益。
衙役此时刚好进门,“大人,曾明川、陈九章、贺玄三位老爷已经到了。曾老爷正是由夫郎送来的,卑职已经照您的吩咐,将人带到门房了。”
曾明川、贺玄和陈九章拜见朱阳的时候,没想到上一秒笑呵呵的县令大人,后一秒耷拉了眉眼。
“三位贤弟,我遇到一个难题,希望能听听你们的想法。”
听朱阳称呼他们为贤弟,曾明川等人都觉得不敢当,但朱阳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他们只能接受,齐声道:“大人请说,我们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阳一拍桌子,“好!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们进城的时候,肯定看到城门口的灾民了吧?对于这些灾民,三位贤弟有何良策?”
原来是这个问题。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看看他,全都沉默下来。
这……还真是个难题。
【170】献策
朱阳见三人都不做声,直接点名。
“贺贤弟,你是此次乡试亚元,请你先说。”
贺玄居然是第二名?
曾明川真心为他高兴。
贺玄起身,抱拳道:“大人,以学生之见,灾民徒步跋涉,能走出数百里到达我嘉阳,定然是走投无路,如果嘉阳将之拒之城外,一个可能是他们会离开嘉阳,去别的城镇。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灾民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他们没有饭吃,没有地方遮风避雨,定然会产生混乱。为了生存,他们或许会不顾县衙命令冲进城来。到那时,大人再想安置他们,就更加麻烦了。”
朱阳连连点头,“本官也是这么想的。”
贺玄继续道:“他们虽是流民,但原本也是良民。学生以为,大人可以让他们进城,给他们以安身之所,每天施粥,让他们渡过这段时间。等明年春天春耕之时,再让他们回去。”
“我原本也这样想过,但嘉阳是小城,虽然今年粮食丰收,但税赋都已上交,城中余粮并不多,不足以养灾民几个月。”
“这个……”贺玄语塞了。
陈九章起身道:“大人,学生听说这些灾民是从晋中宁泽来的,原因是因为水患,淹没了房屋田地。如今离水患过去已经一个月,想来洪水已经退去。大人可以将灾民征集起来,给他们发放路费和粮食,将他们遣返回老家。”
“嗯,这是个办法。”朱阳道,“如果他们不愿意走怎么办?或者说发给他们钱粮,他们走了又回来怎么办?”
“这个……”
朱阳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此时已是深秋,天气变化很快,或许今天穿单衣,明天就要穿棉衣了。
从嘉阳到宁泽,回去要十几天,回去后家里的房子还在不在,还能不能住人,还有没有吃的果腹……这么多未知,说不定很多人都不想回去。又或者走到半路天冷了,他们又回来了。
朱阳叹口气,“我怕他们不但不肯走,还会引得更多的灾民过来。”
曾明川一直沉默不语,此时才道:“大人,灾民不能不管,不然早晚会成乱。但是管的话,灾民的口粮不是个小数目,灾民的管理也很关键。”
朱阳眼睛一亮,“明川说的对!你继续说下去。”
“学生以为,应该让灾民们自力更生。”
“什么意思?”
“学生的意思是,让灾民们通过劳作来赚取安置的口粮和居住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