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249)
这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刘春带着几个下人,经过很多次尝试,终于总结出经验,找出了最合适的比例,把蜂窝煤制作成功了。
第一个蜂窝煤成功制作出来,后面的速度就快了。
六个男人花了三天时间,将所有的散煤都做成了蜂窝煤,一个一个摞在柴火房,占了一大半的面积。
曾明川奇怪,“为何要将煤做成这么奇怪的模样?”
李一程笑起来,“这模样奇怪吗?不奇怪呀!把煤做成这样,一个好处是容易引燃,还有一个好处是燃烧的时间长,而且晚上封住的话,早上起来不就用重新生火了。”
“这么神奇吗?”
“对。”
“是一个一个的放到炉子里烧吗?”
“跟我来,我这就烧给你看。”
李一程用专用的钳子夹着一块蜂窝煤走到火炉前,并没有将蜂窝煤放进炉子里,而是放在一边,去厢房取了两根玉米棒过来。
他打开炉盖,把两根玉米棒用脚踩碎,放到火炉里,把拿来的蜂窝煤放到碎玉米棒上面。
曾明川和刘春这才发现,这火炉跟之前家里的那个不一样。
这火炉的炉膛里面是圆形的,宽窄正好能放进一个蜂窝煤,高低可以放进两个蜂窝煤。
刘春惊讶道:“李大哥,这火炉是特别制作的吗?”
“对。这种是专门烧蜂窝煤的炉子。”
李一程打火烧着一张纸,将纸放到火炉底下,引燃了玉米棒。
他用蒲扇轻轻扇着火炉底下的进风口,火苗很快燃了起来。
两根玉米棒都燃烧完后,李一程说:“好了,烧起来了。”
“就这么简单?”
刘春不敢相信的走近火炉,低头往里看。果然,从蜂窝煤的孔洞里能清楚的看到蜂窝煤底部通红,是烧着了的表现。
李一程又夹了一个蜂窝煤,摞到火炉的蜂窝煤上面。
“放蜂窝煤的时候要把两个蜂窝煤的空洞对齐,这样才能燃烧的快。要是不想它烧的快,将孔洞稍微错开就行。”
说着,他把炉盖盖上了。
曾明川看着蜂窝煤炉,若有所思的说:“这种煤烧起来似乎烟小一些。”
“对。几乎没有明烟。”
刘春问道:“这两个蜂窝煤能烧多长时间?”
“一个蜂窝煤差不多能烧多半个时辰,两个的话能烧一个半时辰。一个烧完了,用铁棍在底下捅一捅,烧完的煤渣就掉下来了,等一个蜂窝煤完全烧完,另一个差不多烧了一少半的时候,就可以加另一个蜂窝煤了。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烧,晚上可以把炉子封起来,一天差不多十个蜂窝煤就够了。”
一个火炉一天烧十个蜂窝煤,三个火炉用三十个,一个月九百个。他们买的一千斤煤一共做出一千六百个蜂窝煤。
刘春在心里算了个账,“这样算起来,咱们做的蜂窝煤只能烧两个月。”
嘉阳县地处北方,九月底就入冬了,十月中就要烧火炉,一直到明年二月底,差不多要烧四个月的火炉,似乎不够用啊!
李一程笑道:“账不是这么算的。我说的一天十个蜂窝煤,是在旺火的情况下算的。烧水做饭的时候,咱们用旺火,不用烧水和做饭的时候,把火炉底下的门挡半遮住,或者两个蜂窝煤的孔错开,火不会烧的那么旺,蜂窝煤用的也就没有那么快。一天可能五六块就够了。”
“这个蜂窝煤还可以控制火大火小?”
“对。”
刘春等人更加惊叹了。
江来摸摸后脖颈,叹息一句,“李大哥,你太聪明了!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法子?”
李一程不敢居功,笑着解释:“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在一上看来的。”
“是吗?”
曾明川轻哼一声,哪里有这样的书呢?
李一程会看天气,说是从书上看来的,会种草药,说是从书上看来的,会看病,说是从书上看来的,会认识番茄和地瓜,说是从书上看来的,这会儿这种蜂窝煤,也说是从书上看来的。
这是什么神奇的书啊!他怎么没见过?还是……他无中生书?
李一程对上曾明川深邃的目光,摸摸鼻子,跟刘春道:“你们去屋里把炉子生起来吧!今天就拿这个炉子做饭试试。”
“好啊!”
刘春和黄兴兄弟兴冲冲的回屋里生火炉去了,韩家福一家和江来兄弟也跟着去了。
屋里只剩下李一程,曾明川和柔儿。
李一程吩咐柔儿,“柔儿,在火炉边的时候小心些,不要烫着了。”
“我明白的,嫂嬷。”
柔儿虽小但很懂事,李一程并不是很担心。
曾明川的目光太炽热,李一程顶不住了。
“明川,你、你有话要问我吗?我、我……”
曾明川淡淡一笑:“我不问,我等你告诉我。”
李一迟疑片刻就下了决心,“等你会试高中,我就告诉你。”
他知道他瞒不过曾明川。
与其让他胡乱猜测,不如给他一个明确的期限。他不是信不过曾明川,而是怕说出来之后影响他的考试。
有这个秘密吊着他,他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高中吧!
李一程突然觉得自己很机智。
他看着围着火炉转的柔儿,突然来了兴致。
“柔儿,要不要吃烤地瓜片?”
“烤地瓜片?一定很好吃。我要吃。”
大部分地瓜都交给赵永平存起来了,李一程家里只剩下十几个地瓜,好不容易保存到了现在。
不是说不好保存,主要是总是想吃,忍的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