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334)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可是……”

听这两人争论,李一程哭笑不得,好像自己是个不能自理的孩子。

“你们俩都给我闭嘴!刘春,你留下,我跟明川去。”

“李大哥!”刘春不甘心。

李一程安抚道:“我跟明川是去查看吉泽乡下现状的,用不着兴师动众,人太多了反而不方便。”

刘春嘟囔,“可是,你们总要有个赶车的吧!”

曾明川冷哼一声,“我会赶车。”

刘春立即道:“哪有老爷赶车的?再说,万一你们需要传递消息,或者有跑腿的事情,让谁去做?是老爷您还是李大哥?”

李一程想了想,刘春说的居然很有道理。

他拉拉曾明川的手,“让刘春跟咱们去,让李军看家,他总不能白吃饭。”

曾明川无奈,只能点头。

刘春终于达到了目的,高高兴兴的继续搬行李去了。

第二天一早,曾明川给李军说他要出城,要他帮忙负责衙门的事儿,李军的脑袋摇的像拨浪鼓。

“曾大人,卑职可处理不来那些文绉绉的东西。”

“处理不来你就放着,我过个几天就回来了。你在这里看着他们不要乱来就行。李俭事,现在本官能相信的只有你了。”

曾明川话说的十分真心实意。

李军原本就不善言辞,此时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拒绝。

“可是……”

看着曾明川头也不回的走了,李军哀嚎,自己的逍遥日子没有了。

昨天晚上下了雨,雨势不大,但细细密密的下了一晚上,早上才停。

已是辰时过半了,天还是雾蒙蒙的,透着雨后的凉爽。

马车走在衙门前的那条青砖路时还比较正常,等走出那条街,走到土路上,便颠簸了起来。

车帘掀开着,李一程看着坑坑洼洼泥泞的道路,看着百姓们提着裤脚裙角,仔细看着脚下,却还是会踩一脚泥水。

一场小雨,路上就积了不少小水洼。

“还要修路。要不然每逢下雨下雪,百姓们出门都难。”

“嗯,这个我先记下来。回来后我派人在城里转转,统计一下县城里有多少土路,要是全修的话需要多少钱。”

“修路是必要的,城里的排水沟渠也得重新清理一遍,夏天很快就来了,到时候雨水多了积水排不出去,也很危险。”

“你说的对。”

“让他们也看一看城里的房子,尤其是比较破败的土房子,能修的也修一修,别出事。”

“好,听你的。”

听着两人的对话,金岩坐不住了,这俩人太腻歪了,他坐在这里觉得牙酸。

他身形一动,坐到了刘春身边。

刘春被吓了一跳,看到是金岩,笑了起来。

“金大侠,里面的位子不好坐吧?我明明告诉过你的。”

金岩无奈,他哪里知道那两人的相处是这样的?明明是老夫老夫了,怎么还这么让人眼热?

“金大哥,你怎么出去了?”

李一程不解。

金岩只能道:“外面凉快。”

曾明川握住李一程的手,“你热吗?”

“不热。”

“冷吗?要不要放下车帘?”

“不用。”

听着两人的对话,金岩只想翻白眼,幸亏自己出来了。

马车出了城,路变得更加难行。

刘春不得不经常下去清理马蹄上的淤泥。

幸亏金岩在,每次车轮打滑,或者马车陷进泥坑里,都是他解决的。

谁让他有功夫呢?

马车走走停停,倒是方便李一程和曾明川查看地里庄稼的情况。

入目所及的大部分地里种的是小麦,麦苗已经有小腿那么高了。刚下过雨,碧绿碧绿的颜色十分养眼。有的地已经翻新好,地里只有零散的杂草,看不出地里有没有种庄稼。

李一程有心下去仔细查看,曾明川和刘春全都反对,怕他沾一脚泥,更怕他摔倒。

地里有农民在拔草,刘春放开嗓门将人喊了过来。

李一程陪着笑道:“大哥,您这里是河南村吗?我们是来走亲戚的。”

“走亲戚的?”

三十多岁的汉子憨憨笑着,“难怪看你眼生,长得白白净净的,一看就是城里人。你要去谁家?”

“就是村头的李家。”

“村头还有姓李的人家?”

“是啊!”李一程肯定了一句,连忙转移话题,“刚下过雨,您就来地里干活呀?”

“嗯,趁着下过雨土软,来拔草。”

“您家里有多少地?”

汉子皮肤黝黑,看李一程说话客气,愿意跟他聊两句,道:“我家里有三亩良田,五亩中田,还有五亩下等田。”

“这么多地啊!种的什么庄稼?”

“都种的小麦。”

“为啥都种小麦?”

“不种小麦吃啥?”汉子憨憨回答。

“可以种玉米呀!玉米的产量比小麦高。”

“玉米的产量比小麦高不了多少,还不能当饭吃,卖的话价钱太贱,所以咱们这里种玉米的少。只有那些有钱的地主老爷才种,他们种了不是为了人吃,而是喂牲口。”

“你家一亩小麦能收多少斤?”

“我从小就跟着我爹种庄稼,打理的也勤快,去年一亩良田差不多收了二百斤,是我们村里产量最高的。”

汉子的神情很骄傲。

但是中等田和下等田就不行了,平均起来,一亩地也就一百五十多斤。

“我听说去年嘉阳县小麦增产很多,朝廷还发布了堆肥的法子让百姓们学习,您学会了吗?”

“堆肥可以增产的事儿我听说过,也听说朝廷号召百姓们学习,我们村里人都盼着呢,但是并没有人来教我们,听说是马大人觉得用些鸡粪猪粪就能增产是无稽之谈,没让咱们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