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359)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244】我要救人【一更】

邢茂春叹了口气,“都是作孽啊!”

老人可能动了气,突然咳嗽起来。

李一程连忙给他按揉穴位,邢老妇人去外面端了杯水进来。

“老头子,快喝口水,不要跟那些丧良心的人生气!”

邢茂春扶着老婆子的手喝了两口水,把咳嗽压了下去。

他喘了口气,靠到炕头上,道:“前些日子,县里来了命令,要村里年纪从十八到四十岁的汉子去治理流清河,修建河堤,村里很多人怨声载道,很不情愿。”

“这是为何?”

李一程第一次听到这种不想治理河道的言论,“流清河常年水灾,冲毁了很多农田庄稼,百姓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治理河道,修建河堤,让大家伙儿再不受水灾之苦,这不是好事儿吗?他们为何不愿意?”

“哥儿是从外面来的,不清楚这村子的状况。咱们村叫仙家寨,村后面靠河的地方有个仙家庙,传说有和尚在庙里成仙。这是传说,但奇怪的是,流清河在吉泽县内泛滥成灾,但咱们仙家寨村却很少有水灾,哪怕雨水再多,流清河水流再大,咱们这里也很少发大水。”

这个倒是奇怪?应该是跟地形有关吧?明天要去这一段河边看看。

邢茂春顿了顿又道:“那仙家庙的主持说是因为有寺庙在此坐镇,所以才保佑我们村子不被水淹,所以每家每户每年要上交三百个铜板的保护费。”

“每家每户三百个铜板?交给谁?”

“交给寺庙里的大和尚。”

“咱们村里有多少户人家?”

“原来不到三百户,现在有三百三十四户了吧?”

三百户的村子,规模不小了。之前他经过的村子都在一百户左右。

“为什么多了这么多户?”

“因为周边村镇遭遇水灾,一些人家在村里有亲戚,便投奔过来了。咱们村里的地也比较多,他们开始是开垦荒地,然后自己盖房子,就留下来了。”

“他们能落户吗?”

据李一程所知,大齐朝对于户口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只能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投靠,不然不能落户。

“村长和那大和尚有办法啊!想来我们村里落户的人家,只要交五百个铜板就可以留下了,他们保证能落户。”

“五百个铜板?逃荒来的人能拿出来吗?”

“现在拿不出来不要紧,可以先欠着,到年底的时候给。要是给不出来,可以去给寺庙里当佃农,只要签了合同,五百个铜板就免了。给寺庙种五年的地,要交八成的租子,自己只有两成。”

“只留两成,光交税赋也不够吧?条件这么苛刻,为什么还有人会来?”

“总比去外地逃荒好吧?”

听了邢茂春的话,李一程沉默了。

是啊!这里有地种,勤劳些总能吃的饱。如果家里人多,拖家带口的,出去逃荒的风险更大。

“寺庙的地很多吗?”

“多!每年都有交不上税赋、或者交不上寺庙的钱的,或者各种原因家贫的人家将家里的土地卖给寺庙。现在寺庙的土地得有五六百亩了。”

这么多?

李一程被吓了一跳,像小寨村和小水村,一个村子才几百亩地。

“咱们村一共有多少土地?”

“也不是很多,差不多五六千亩。”

“五六千亩,三百多户人家,一家有个二三十亩,难怪咱们村的房子比其他村子盖的要好。”

邢茂春苦笑,“总有些人家多些,有的人家少些。像我家,家里没有劳力,只有我跟老婆子,身体也越来越差,只能年年卖田,如今家里只剩下五亩地,勉强温饱而已。”

“您为何不把田租出去?”

“大和尚不让呀!如果村里人家的地种不了,只能把田卖给寺庙里,不能找人种的。”

这寺庙这么不讲理吗?这不是寺庙,简直是村里的大地主啊!

“村民们每年交这么多钱给庙里,还只能卖地给他们,没有人反对吗?”

“谁敢反对?寺庙很多年轻和尚,村长也跟他们是一帮的。大和尚还说了,他跟县里的官也有关系,咱们去县城打官司也赢不了。咱们都是小老百姓,离县城又远,谁真能去县城打官司不成?”

李一程心里冷笑,他就知道,这些人都是仗着跟官员勾结,吓唬百姓,才能称王称霸,鱼肉百姓。

跟老人聊了这么多,李一程又聊回他为何被人推倒的问题。

邢茂春又生起气来。

“都是造孽啊!县里下了命令要征集劳力治理河道,村长和庙里的大和尚很不情愿,官差来的时候,他们答应的好好的,官差走了,他们就把劳力们解散了,说是我们仙家寨有佛爷保护,不会有水灾,河道不需要治理。村民们不怎么相信,好多人都去找村长,说是别的村子的河道治理了,咱们的河道不治理,洪水可能就到咱们村里来了。村长只说他们是瞎担心,把他们赶走了。”

邢茂春咳嗽了两声,继续道:“最近不是好多天没有下雨嘛!地里开始干旱,寺庙里的和尚就说,是县令要求治理河道惹恼了流清河的河神,所以才不下雨,才干旱的。”

这些人不光不听县里的命令,还敢搞封建迷信,给曾明川抹黑!

李一程还不等生气,就听邢茂春又道:“那大和尚说了,后天要做一次法事,给河神送礼道歉。要给河神准备吃的,喝的,用的,还要一对童男童女。”

“这……”

李一程的脸色瞬间变了,“他们要童男童男做什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