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撩夫日常(506)
“回李师爷,小人张君玉,家里只有老娘和弟弟,家里的事情我能做主。”
李一程看他身上虽然穿着粗布,还有两块补丁,但很干净,暗自点了点头。
“你们三人现在住在哪里?”
“西屋的半个屋顶塌了,我们娘儿三个都挤在东屋里。”
“你们平日里靠什么生活?”
“我娘绣花,平日里也给人制衣。”
是一家勤快人。
李一程又问了其他几户人家,都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其实不用问也知道,如果日子过的好,怎么可能住这种危险的,会被大雪压倒的房子呢?
李一程告诉他们,现在可以用木头来代替砖石或者泥坯来修屋脊,但需要他们自己去买木材,要是没钱的话,可以自己去城外砍树,但明年需要补种相应的树木。还有,几位木匠师傅的工钱要给。
听了李一程的话,几户人家都喜出望外,连连点头。
老者道:“李师爷,我们愿意用木头来修房子。您放心,我们明年一定去种树,还会多种。只是,这几位师傅的工钱……”
他叹口气,“我们现在不是拿不出来,可这个冬天还要吃饭啊!”
其他几户也跟着点头,附和着说:“李师爷,我们很感激衙门和几位师傅给我们修房子,只是,我们家里实在是困难。这工钱能不能通融通融?我们不是不给,能不能分开给?我们现在给一半,等明年收了粮食再给一半?”
【329】修好了
李一程看看张师傅和刘师傅,两位师傅道:“李师爷,我们听您的。”
“你们愿意来帮忙,我已经很感谢了,工钱是不会拖欠你们的。这样,你们的工钱衙门给你们,但你们……”
李一程看着几个百姓,道,“衙门帮你们盖了房子,你们没有钱,但可以出力。”
其他几户人家不明白李一程这话是什么意思,几人互相看看,张君玉道:“李师爷,您有什么事情用得着我们的,尽管说。”
其他人听了张君玉的话,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李师爷,您让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肯做。”
这孩子倒是个聪明的。
李一程道:“我现在没什么事情让你们做,但是以后有事情要你们做的时候,你们不能推辞。”
“李师爷放心,我们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李一程将提前写好的同意书拿出来,让几人按手印。
老者有些犹豫,张君玉看过同意书后,跟老者道:“林爷爷,这同意书上只写了咱们同意用木材修屋脊,明年春天自愿去种树,没写别的。”
其他几人如释重负,都按了手印。
李一程不由得过看了张君玉一眼,这孩子还认字,看来是读过书的。
他问道:“张君玉,你现在还读书吗?”
张君玉道:“草民已经不读书了。”
“你弟弟几岁?读书了吗?”
“弟弟七岁,没有上学,草民只教了他一篇《千字文》。”
“为何不让他去县学?”
张君玉面露窘迫,“家里、家里没有钱。”
“你们现在靠什么生活?”
“草民在城里打零工,有时候帮母亲做衣服。”
说到这里,张君玉的脸又红了。
一个大男人,在家里做衣服,有些难以启齿。
“我看你识字,为何没有去做个账房先生?”
“回李师爷,草民母亲身体不好,草民要照顾她。去做账房先生,虽然赚的多,但不能总是请假。”
李一程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你娘是什么病?县里为民医馆开了这么多长时间了,你没有带她去看吗?”
张君玉叹口气,“我娘的病……医馆看不了。”
哦?
什么病是医馆看不了的?
他的话引起了李一程的好奇心。
李一程看着张君玉,确认他在医馆的时没见他来过。
有空了让人去问问,他娘是什么病。
既然这些人都同意了,时候也不早了,李一程让黄征跟着几人去各自家里看看,工匠们计算出每一家需要用的木料后,让各家去准备。
五栋倒塌的房子,七八个人工,三个木匠,花了不到四天的时间就修缮好了。
他们除了将倒塌的屋脊修复,还重新给屋顶铺上了稻草,装上了瓦片。
有些砖瓦是能用的,他们没有浪费,能用的都用上了。
百姓们看着用木头做的屋脊十分惊讶,又十分羡慕,原来用木头也能盖房子啊!听说不用花钱,只要去种树就行了。
黄征跟百姓们解释:“木头可以盖房子,但是不如用砖石泥坯建起来的结实保暖。他们的房子只是塌了屋脊,用木头可以代替,但要全部用木头盖房子,在咱们这里不太合适。”
原来是这样。
听了黄征的话,百姓们才平静下来。
黄征擦了擦额头的汗,真让李师爷猜到了。
如果百姓们都想用木头盖房子,那吉泽城外的树全都砍了也不够。
房子修好了,李一程带着曾明川去查看了一番。
在外面,曾明川看着修缮一新的房屋,只是威严的点头“好”。
到了家里,他抱着李一程久久不愿意松手。
李一程也喜欢他温暖的怀抱,窝在他怀里不动。
“明川,除了县城,城外村里有没有被大雪压塌的房子?要是有的话,让黄征去帮他们修。”
“这正是我想说的。大雪过后,我就发文下去,让各个村子统计汇报雪后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情况。报上来的消息说,十个村子有十几户房屋倒塌,伤了七八个人,死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