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撩夫日常(599)

作者:八月初至 阅读记录

李一程想了想,道:“他们进城一趟不容易,只要带了灯笼的,每人都发一根蜡烛吧!有获优秀奖的再补给他们。”

王华勇点头称是。

听上去这个活动只有一天,奖品似乎不怎么样,数量也不多,但这个时代,蜡烛算是奢侈品了。普通百姓家里大多是用油灯,有的连油灯都不舍得点,有钱人家里才能点蜡烛。

整个吉泽城里有上千家百姓,加上城外来的,李一程要准备上数千根蜡烛才能够。

黄奇胜为此担心,“咱们从哪里弄这么多蜡烛来?”

李一程笑道:“你放心,咱们城里的蜡烛铺子不够,我会找人送过来。”

黄奇胜看李一程胸有成竹,想起他背后有孟世子那样的大商家,要什么没有?不过是数千根蜡烛而已。

而且现在衙门里有钱,数千根蜡烛花不了多少。

想到这里,黄奇胜不再操心。

为了不让百姓们耗费财力去做花灯,李一程设置的优秀奖和参与奖的奖品数量差距并不大,为的是正月里闲暇时间多,让百姓们都参与,乐呵乐呵。

当百姓们看到到处张贴的告示时,都奔走相告。

只要扎一个花灯就能得到一根蜡烛,这样的好事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蜡烛确实很吸引人,但很多城外的,离县城比较远的人还是只能叹气,太远了,一天的时间他们来回太紧张。

好在去年粮食丰收,日子跟前几年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根蜡烛他们还是买得起的,除了羡慕,也就没有什么其他情绪了。

元宵节这天大清早,入城的百姓们就排起了长队,有来卖东西的商贩,有来卖山货的百姓,还有单纯来逛街买东西的,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

因为是元宵节,糊灯笼的纸不是红色的就是粉色的,手艺都比较粗糙。

虽然灯笼简单粗鄙,但百姓脸上都是喜悦的笑容。

还没有开城门,熟悉的人低声聊着天。

“张大哥也扎了灯笼?”

汉子笑的满脸褶子,“家里孩子扎的,非要我带来。”

“该带来,灯笼轻,拿着也不费劲,能得一根蜡烛呢!”

旁边一个妇人插话道:“对呀!我也是这么跟我家老头子和媳妇说的。我老头子手艺好,我让他扎了两个,我跟我家小子一人拿了一个。”

“县太爷对我们老百姓可真好,扎一个灯笼就能换一根蜡烛,哪有这么划算的事儿呀!”

“可不是?做灯笼容易的很,我家小子昨天做了三个,我挑了一个还算好看的。”

“你的灯笼确实比我们的好看。他婶子,你怎么没有带灯笼?”

“我家小子拿着在后头呢!我来卖些干豆角,手里拿不下了。”

“咱们这么多人,县太爷要准备多少蜡烛呀!”

“咱们这才多少人?城里几千户人家,那才叫多呢!”

“曾大人的夫郎是李师爷,李师爷那么会赚钱,咱们就不用替他们操心了。”

“李大哥说的对。”

“……”

百姓们闲聊着,直到城门打开。

灯笼展最大的危险是怕失火,而且很多百姓从城外来,要保证他们当天能回去,所以

灯笼大会是从上午巳时开始的。

灯笼里不用点蜡烛,能保证不失火,又能让百姓们在天黑之前出城去。

虽然不点火的灯笼差了点儿意思,但是安全最重要。

吉泽县有三千五百八十户人家,上万口人,加上进城来的百姓,一共收到了八千三百多张选票,最终选出了十户优秀奖。

城外进来的百姓有几百人,送到衙门门口台子上的灯笼有上百个,从中评出了三名优秀奖。

获奖的灯笼被挂在了县衙门口,到了酉时,齐齐点亮了蜡烛,点了灯的灯笼比之前更加漂亮了,吸引了很多人来观赏。

虽然很多城外的百姓出城去了,但城里的人像是更多了,可能是因为都涌到了几条商业街上。

为了安全考虑,李一程和曾明川和曾容远没有出去,在家里带孩子。

这样的热闹,李越和柔儿自然要去,李一山和王秀跟着去了,刘春和江来江往他们也跟着一起去了。

金岩不喜欢热闹,而且要负责曾明川和李一程的安全,也没有出门。曾明川在家,他没有往李一程身边凑,而是抱着曾容远去了自己房间。

院子里,曾明川揽着李一程,仰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感慨道:“咱们俩好久没有像这样独处了。”

李一程转头笑,“咱们俩什么时候这样独处过?”

刚成亲的时候有柔儿,赶考的时候有刘春,后来人更多了。

想了想,曾明川有些愧疚,“确实没有过。一程,委屈你了。”

“这是什么话?”

李一程转过身来,笑着看他,“热热闹闹的不好吗?”

他深爱着曾明川,当然喜欢两人独处,但在这个时代,为了生活奔波,这些情情爱爱只能放在心里。

曾明川见李一程笑容明朗,没有一丝阴霾,也跟着笑了起来。

元宵节过去,这一年就算是结束了。

这么长时间,家里城里都平平安安的,李一程揪着的心放松了很多。

但曾明川没有松懈,除了让他跟他去衙门,只让他去医馆。

李一程的三个学生异常刻苦,已经将他给的教材学完了,经过多次考核,几个学生的理论基础都很扎实。

李一程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开始让他们在医馆里见习,理论总要结合实践的。尤其是医学,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毕竟很多病不是照着教科书长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