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讲秦国历史(121)
【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杨广还下令:隋将不得擅自做主任何有关作战的决定,必须向他汇报之后再听从命令去执行,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勇气,他爹隋文帝能打败高句丽,他就以为自己也能?呵。】
【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意外频发,有时候良机只在一瞬,把握不住就会兵败,但隋炀帝还是下达了这个命令,让隋军在战场上非常的被动,五个月没有攻下辽东城,三十五万隋军渡辽河攻打高句丽、惨败、逃回去的只有2700多人,武器也都全补丢失,数以万计。】
嬴政听完,心中那股还没散去的火气瞬间涌上头,直接气晕过去,咸阳宫顿时一片混乱。
竟有如此丧尽天良的人,他嬴政可算是长见识了。
不仅是他,咸阳宫内的所有人也都长见识了,之前听天幕讲东晋,他们以为司马腾和王浚就已经够让人深恶痛绝的了,结果还有比他们更让人可恨的人。
蒙恬有些庆幸,王翦老将军生病今日在家休养,不然怕是要气死过去。
他作为武将根本听不得这些,正如天幕所说,战场瞬息万变,怎能如此儿戏?
刘彻捂着胸口,吃了一颗救心丸,怪不得天幕提示要备好降压药,原来隋炀帝又恶事做尽。
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被征调了,打仗、修城池、建宫殿、造船、运送衣甲,一项一项,那个数字一时间竟令人难以启齿。
隋文帝时期的五千多万人,此时怕不是只剩下一半不到了?
汉朝时期的武将虽然打仗不太行,最近也在跟着一起训练士兵、看书,他们如此拼命就是为了让手下的士卒能少死一些,结果隋炀帝这一征高句丽就死了一百多万士卒。
不能继续想,他们怕自己昏过去,只是握紧的拳头彰显了他们此时不平静的内心。
杨坚气急攻心,吐出一大口血水,面色惨白,他惨淡一笑,看似竟有些疯狂。
孤独伽罗心惊,“陛下。”
杨坚抹去嘴角的鲜血,他看向杨勇,“确实如你所说,不能让他就这么死了。”
死了倒干脆一了百了,他要让杨广生不如死!
杨坚直勾勾地看着天幕还有接下来的两次,他要好好听,仔细听这孽障做的错事。
隋朝隋炀帝时期的百姓表情已经有些麻木,他们哭也哭过了,骂也骂过了,他们麻木地看向周边,每个人脸上都有未干的泪痕,“我们该怎么办?”
有人咬牙,“起义,造反!”
这句话似乎像一个地雷,炸在每个人的心上,有人犹犹豫豫,很快就有其他人开口,“起义会死,难道不起义就不会死吗?”
天幕说的明明白白,就算他们不起义,还是会死,都会死,不如搏一搏。
李世民听此,泪流的更凶,眼睛红肿,长孙皇后也噙着泪安抚他。
唐朝的百姓也低声啜泣,替那些隋朝的百姓难过。
朱元璋负手而立,双手死命攥住,不然他真怕自己会控制不住自己发疯。
康熙听了也有些上头,一旁的太医连忙走过来给他把脉,太医抖着唇闭眼,其实不用把脉就知道陛下是因为天幕的话急火攻心。
第71章 弱国无外交
71
【第一次征高句丽结束不久,次年再亲征高句丽,这次倒是不像第一次那样去送人头,但是也送了很多的军资、器械堆积如山,在相持不下之际,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因此隋炀帝不得不仓皇撤军。】
【一个礼部尚书为什么会造反?这就不得不说杨广和其父亲的事情,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曾经帮助杨广登基为帝,立下大功,也因此杨素自恃有功,平日会失臣礼,杨广都记在心里,他曾在杨素死之后说:如果杨素不死,就要杀了杨素全家,杨玄感知道这些之后,自然是惶恐不安。】
【隋炀帝多疑,加上朝政日益混乱,朝中还有许多父亲举荐的官员,于是决定起兵造反,有很多人响应,但是很可惜失败了。失败之后,杨玄感自杀、他的弟弟们也都被杨广杀,这还没完,杨广下令追究到底,先杀三万余人,又流放六千人,杨玄感在洛阳时曾开仓赈济百姓,凡是接受过赈济粮食的人也都被杨广尽数坑杀。】
【公元614年,杨广第三次攻打高句丽,这次因为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岌岌可危,所以只好接受高句丽的投降议和收兵。】
这句话结束之后,天幕陷入了良久的沉默,每个朝代各个地方也都不约而同地陷入寂静。
嬴政醒过来,面色不变,但咸阳宫的所有人都知道他心情不好,也没人敢开口说话。
扶苏捂着胸口,他多么希望天幕说的话是假的,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百姓死去,也不会有这样昏庸的帝王。
刘彻靠在椅子上按着额角,满脸的不耐烦和愤怒。
杨坚同样安静下来,他不再像之前一样大吼大叫,踉踉跄跄地跌坐在椅子上,抖着唇怔愣看着某一角。
正想起兵的杨玄感失了力气,想愤怒大吼凭什么,却终究是哑口无言,不止造反失败,还让那么多无辜百姓因为他被杀,他闭上眼睛,眼泪一滴一滴掉落,脑海中还回荡着那些接受他粮食的百姓的笑脸。
李世民的眼睛红肿,眼泪也再流不出来。
朱元璋抿紧唇,脸色阴沉。
康熙绷着身体,坐在那目光幽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许久,天幕的声音再次出现,听起来带着些许哭腔。
【不好意思,我们接着说,隋末的起义发展至全国规模,掀起很大的风浪,杨广妄图制止起义的发展,派人去镇压起义兵,他不愿意正视起义军队,身边的佞臣也不告诉他实情,谎称起义的农民‘渐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