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讲秦国历史(131)

作者: 风醉暖 阅读记录

扶苏想到了一个词,君臣相得,唐太宗和魏征不就是如此吗?

刘彻也佩服唐太宗的宽容大度,他咳了几声,“朕也可以广开言路。”

当看向他的臣子们,此时群臣正在眼泪汪汪地看着天幕,甚至他还能听见有人夸李世民的。他甚至都想收回自己的那句话,哼,这群人就是不骂不行!

卫青抿着唇笑,欣喜陛下这样的变化,毕竟平时的陛下确实有些固执。

杨坚命人将《十思疏》写下来,小心翻看很多遍,里面甚至有一些极尽辛辣的说辞,没想到李家小子竟然会采纳。

更加坚定了他选择李世民为继承人的内心,不是亲生儿子又如何,如此治世人才,不能埋没。

武德年间

李建成看向身后的魏征,此时明显能看到对方脸上的惊讶,他哽住,知道魏征没有背叛他之后情绪更加复杂,他这个弟弟竟然能有如此容人之量,连他自己有时都受不了魏征的耿直。

李渊叹息,李世民登基之后做的如此出彩,他不让他登基似乎都违背天意。

李元吉恼怒,李世民他都是装的!

李世民顶着几人的眼神稳稳地站在那任人打量,坦坦荡荡。

贞观年间。

李世民遥遥望向魏征,恰好魏征此时也看过来。

看着他们俩的眼神交流,程咬金嘟嘟囔囔,“我也会劝谏啊。”咋就让魏征成了千古第一谏臣了。

他旁边的人略微无语,你会劝谏?《十思疏》看都看不明白。

朱元璋挥手,“让那些文武百官也上奏谏言,嗯,给标儿你看。”

他还算有自知之明,手底下那群人怕他都来不及呢,直言不讳?做梦吧。

朱标无奈,不过比起让父皇看,还是他来看吧。

康熙想学,但都能想象到那些文武百官会呈上来什么溜须拍马的奏章。

【在《资治通鉴》中记录这样一个故事: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10]。讲的是李世民得到一支只雀鹰,看见魏征来便藏在怀里,等魏征说完,雀鹰被捂死了。足以证明李世民有多畏惧魏征,噗。】

贞观年间,李世民看着下方憋笑的文武百官,他抚额,《资治通鉴》定是后人所写,后人惯会瞎编,他怎么会怕魏征?

李世民闷闷想,他才不怕,当君主的怎么可能怕臣子?只是每每记起魏征谏言之时,顿时头皮发麻。

第77章 弱国无外交

77

【来接着说李世民,公元630年,张宝相活捉额利可汗,至此西北蕃邦请求奉李世民为‘天可汗’[1],有传言,也就是这位额利可汗在大唐的国宴上跳舞,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想看。】

【同年,李世民命令收埋长城以南的尸骨,致以祭祀,同样还有那些自古以来贤明的皇帝、贤臣英烈,均不能在其墓碑前割草放牧,春秋为其祭祀。钻个空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就说那些昏庸无道的皇帝和奸臣的坟墓前就可以......】

天幕的尾音上扬,意犹未尽。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

这后世之人也太会钻空子了,他可没有那个意思!

而且,额利可汗还没被抓呢,李世民甚至有些蠢蠢欲动,让额利可汗在国宴上跳舞,到也不是不能。

【同年十一月,李世民去往陇州,因特殊情况赦免陇、岐两州,免赋税徭役一年。公元631年,在昆明池大检阅,少数民族地区的君长都跟随[2]。不知道古代的阅兵仪式是怎样的,好奇是不是和现代一样?】

这句说完,天幕动了几下,出现了现代阅兵的场景,但只有几分钟,让人意犹未尽。

嬴政还想继续看,他刚刚还没有看仔细那些车上是什么东西!

震耳欲聋的声音、排列整齐的队列,一幕幕都让人热血沸腾,偏偏戛然而止。

刘彻甚至伸出想要触摸,那句‘为人民服务’更是震撼人心,他喃喃自语,“这就是后世的军队吗?”

杨坚想,果然不愧是后世,连军队都比他们隋朝的军队要强的多,只在气势上就足以碾压。

贞观年间,李世民眼睛冒光,“是后世的军队!”

军容整齐、气势逼人,这就是后世的军队吗?还有那些武器,他真的很想继续看!

朱元璋也站起来看,唐朝的历史他不想继续听了,只想看后世的阅兵仪式。那露出一角的武器让他心痒痒。

康熙也被那一声‘为人民服务’所震撼,久久不能回神。

各朝各代的军营里的士卒看过那整齐划一的阵型、竟有些羞愧,一些将领的攀比心也上来了,“能不能做到天幕那样?”

“能!”

【公元634年,派李靖、萧瑀等十三人出使四方,观察民间风俗,同年开始攻打吐谷浑,在次年屡次大坡吐谷浑,吐古浑王慕容伏允投降,封西平郡王[3]。】

【公元636年,李世民又亲自审查记录囚徒的罪状,这一年,关内、河东流行疾病,李世民命医生治疗百姓[4]。】

【公元637年,长期下大雨,闹灾,洛阳的涨满,冲漂六百家,李世民让人将废弃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配给遭遇水灾的百姓,又按等级分赐绸缎;九月六日,黄河泛滥冲垮河北县、河阳中潭等地,李世民亲自观察水灾,按等级赐给水灾百姓家粮食和布匹[5]。】

【公元638年,在始平打猎,按等级赐给老年人粮食布匹;公元639年,出现旱灾,减少膳食、免除劳役,救济平民后才下雨[6]。】

【当然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讲出来就感觉唐太宗好忙好忙,我就不一一细说,但有一点要说,在贞观年间,百姓人口从两百万户增长到将近四百万户,大家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