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我在民国修书致富(21)

作者: 灵三山 阅读记录

本来就是向右的角度,这样一下,直接把栗因推的和他们面对面。对面动手的是一个看起来十三、四岁的小丫鬟。

就算栗因对着她们的这一秒,旁边那个人又用力的推了她的肩膀。本来伞压住雪已经沉重,这一推直接带着栗因向后倒去。

下落的一瞬间,失重感让栗因的头脑飞速旋转着,眼前的画面就像放慢了一样,连雪飘的很慢。

在恍惚间,栗因看清楚了。那旁边还站着一个18岁的妙龄少女,穿着一身清汉女惯常的衣裳。

不知道是大脑的眩晕还是大雪的主挡,栗因没有看清为首女子的面貌,但是依稀给她一种熟悉的感觉。

咚——

栗因的身体打破了水面上那点薄冰,直直的掉进了水里。

糕点散落在水面和路边,钟瑶凑近了,用花盆底把路边的糕点踩碎。

水的刺骨和坠下的疼痛。栗因觉得身上弥漫着铺天盖地的痛。

本来不会浮水的栗因因为穿着厚重的棉衣,进了水之后就漂浮起来,带着栗因浮出了水面。

栗因拉住旁边土层折出来的枯枝,这已经是超出了她的能力了。

手上紧紧的扯住树根,上半身趴在土里就昏了过去。

大雪纷飞压不住别人的喜事,栗父栗母坐着车往医院赶去,半路看到路边成群的乞丐拿着红鸡蛋和喜糖。

“后继有人……”

“喜事”“少奶奶…有喜”

栗父捏紧了拳头,上午的时候他还在报社编稿,收到了之前去内蒙调查梁寻念事情的结果。

上面赫然写着钟家的大名,虽然钟家把这件事做的很隐蔽,那个庄子在明面上和他家八竿子打不着。

钟家的祖上是旧朝的三品大员,后来家道中落做起了生意,可惜家主在换代时不肯接受去跳了河,主母也是触柱而亡。

就剩下一个独女守着不小的家业。

但是细细调查出来,还是能找到。栗父还在深思钟家和他们从未见过面,唯一有联系的就是钟家的独女因早年定下的婚约嫁到了张家。

栗家和张家关系不错,上次栗父去参加婚宴的时候还看到过一眼。

虽然搞不清楚她的动机,但是栗父心里有个底,他的仇家不少,但是这么明面挑衅的还真没有。

这其中,必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正在默想事情的栗父手上一暖,栗母轻轻的拍了他的手,又眼神朝着外面示意。

车子已经在医院外停下来几分钟,而在对面停下的正是杨家的车。

栗因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躺久了反而容易昏,她索性靠着床头坐了起来。栗因的头发有些长了,搭拉在两边,头发上还裹着些已经干了的泥土。

还没反应过来,杨启铭已经站在了她的面前。他赶来的很急,身上一身军装还没来得及脱下。

“你什么时候从黄埔回来的?”

“你还记得我吗?”

两个人的问话同时响起,让栗因觉得好笑。“这是什么问题?戏本子看多了,不要动不动的就失忆了。”

杨启铭走近,靠着栗因的床沿坐下。他伸手捏下了栗因头发上的泥土,又擦干净她脸上的灰。

“别怕,安心养好伤。”杨启铭没再说什么,他是一个重在于行动,而不在于表达的人。刚才进来的路上,听栗父说了一些事情的前因,他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些后果。

不过是些女人手段,杨启铭的父亲姨太太成群,见多了这些事情。况且他杨启铭做事,也根本不屑顾忌其他人的感受。

津地·真相

栗因在病房呆了一天,硬硬的床板和满房间的药水味让人难受。

值得庆幸的是,她摔倒下去除了擦伤和淤青,并没有伤到内里,再观察一天就能回家了。

栗母这几日身体越况日下,栗父忙着家里和报社里的事有些抽不开身,连一向清闲不问世事的老太爷也帮忙担负起报社的事。

本来栗父再打算去招几个人来,实在是没有空闲,家里、医院、报社的跑着。按照栗老太爷的原话“这点小事我还是能做,想当年老夫编修的还是全朝廷的书。”

栗因也向说了明日出院,她还能回去帮着点。

这天正是下午,栗因可以下床简单坐着。窗前的这一张小藤椅,让她觉得莫名的亲切。

落日余晖,洒在栗因的腿上,照在她未开头的信纸上。

这是写给栗真的,今年的四月,栗真就要回来了。现在写过信,收到回信也是二、三月了。

估摸着时间,栗因又拿起笔。

“写什么呢?”

寂静的房间突然想起声音,让栗因一惊。还处在恍神中,突然一张熟悉的脸轻轻的放在栗因的腿上。

“在给你哪个亲爱的写信呢,是不是这段时间忘记我了。”杨启铭小声嘟囔着,但是在寂静的房间里栗因还是能听得一清二楚。

“给我哥哥写的,只不过开头还没有写完而已。”

栗因看着杨启铭轻放在她腿上的脸,不禁有些感叹。他的性格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今天他穿着一身西服,头发刚修整过。

“爷爷和姐姐还说要一起来看看你,我说还是等你好了再来,别打扰我们俩个的时间。”

“你!”栗因一向比较看重别人对她的看法,这大概也是她不想社交见人的原因之一。

“不要生气,我骗你的,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一个乖乖的孙媳妇、弟媳。”

杨启铭的眼光从信纸上到和栗因的眼神对视。

“还不起来,你不累吗?”栗因感觉脸上微烫,不再打算和他持续下去,栗因永远对不过杨启铭。

上一篇: 掠夺 下一篇: 万楼厦前的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