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大唐长安(234)

作者:金玉满庭 阅读记录

李隆基一见到王维便对他升起了好感,毕竟是见到风度翩翩的臣子打马从楼下经过都会夸赞两句的颜控,王维很对李隆基的眼缘。

李隆基饶有兴致盯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是你所写?”

“是臣所作。”王维温声道。

“那你便以兴庆宫为题作一首诗。”李隆基命道。

王维思考了一阵,左右打量了一番勤政楼,高力士带着王维来到后窗,“王员外郎,此处可看到大半兴庆宫。”

“多谢高将军。”王维倒是很有礼貌,高力士也不禁多看了两眼王维。

这个倒是比那个敢让他捧靴的李白知情识趣多了。

若是他真有本事讨得圣人欢心,自己也未免不能帮他一把,也好让陛下移开注意,不放在那个没眼色的李白身上。

高力士拿准了主意,面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王维沉思一阵,很快就打好了腹稿,回到李隆基身前缓缓开口:“欲笑周文歌宴镐,遥轻汉武乐横汾。”

竟然第一句就以周文王和汉武帝起调做铺垫。

李隆基来了兴致,身体微微往前倾。

“……万岁千秋奉圣君。”王维念完了最后一句。

李隆基拊掌:“好好好。”

竟是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人总是爱听吹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李隆基觉得他的盛世需要诗赋点缀。

原本李隆基正想着贺知章辞官回乡之后,谁能接替贺知章的位置陪他吟诗作赋,如今看来这个王维倒还不错。

“朕听闻你还颇善音律和画道?”李隆基又问。

一个时辰之前,李隆基对王维的印象还只停留在他是某一年的状元上,一个时辰之后李隆基已经知晓了王维擅长之事。

李隆基只要对一个人感兴趣,自然会有下面的宦官将这个人的消息告诉他。

王维倒是不谦虚:“臣与吴道子是好友,曾一起为佛寺提过壁画。音律一道,臣也略擅琴、萧。”

“甚妙。”李隆基朗声大笑,看王维的眼神已经带上了欣赏。

他倒是不怕王维夸大,天下间还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撒谎。

“你的武艺如何?”李隆基又问。

王维按照李长安教他的说法:“臣曾学剑术,只是身体不好,学无所成。”

王维选择性将自己跟随边将在大漠奔袭百里,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记忆暂时遗忘。

他的剑术的确不好,跟他的好友剑圣裴旻比起来不好,这么说也不算是欺君。

不知为何,李隆基心中竟对王维生起了淡淡的怜悯。

毕竟李隆基自己文武双全。

“无碍,身体不好,好好养着便是,张九……朕的大臣也并非人人皆是身强体壮之人。”李隆基下意识想起了张九龄,话说到半截又忽然停顿了一下。

整整一天,李隆基跟王维畅谈不停,聊琴棋书画,聊诗歌赋,聊音律舞蹈,李隆基惊喜地发现无论他说什么王维都能接上一两句,就算偶尔有王维不知道的东西,他也会坦言自己不知道。

有张九龄之风度,却无张九龄之严肃。有李白之文采,却无李白之狂傲。

从兴庆宫中出来时,王维已经由吏部员外郎变成了吏部员外郎加翰林侍读,正五品的官职。

勤政楼内,李隆基却轻轻叹息了一声。

“不如张九龄擅治政务啊……”

可惜,张九龄虽然处处都合他的心意,只是李隆基不再需要一个总是顶撞他的臣子了。

纵使张九龄对他再忠心,李隆基也不得不为了大局,将张九龄发配出长安。

寿安公主府,李长安打了个喷嚏,心里却美滋滋的。

“肯定是老师在荆州惦记我。”李长安手中拿着几张信纸。

这是张九龄寄给她的信,狠狠夸赞了一通李长安上年强烈要求兴修水利的决定。

今岁雨雪泛滥,荆州却因为水利完善而没有受到什么灾害,甚至因为安素稻推广粮食产量总体还上涨了两成。

在信中,张九龄还关心李长安去洛阳救灾有没有受伤,还叮嘱李长安洪涝之后常有疫病让李长安多加小心。

一句都没有提李隆基,句句都不离李长安!

第099章 第 99 章

今岁的冬日格外长, 已经到了正月,可雪还没有停。

一阵一阵的下,长安城街道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完, 便又覆盖上了新的一层。

李长安坐着一辆十分平平无奇的马车在东市和西市的各个店铺中穿梭, 膝盖上铺着账本, 到了哪一个店铺便将那个店铺的账目翻出来查账, 然后递给坐在她对面的李明锦。

李明锦已经完全出落成了少女模样,她比起上次见面来安静了许多,一举一动都显得十分温柔典雅,像一湖水,平静温柔。

李长安今天见到李明锦甚至有见到了第二个韦太子妃的错觉。

查完了账,李长安便带着李明锦回了寿安公主府。

近来李长安喜欢窝在花厅里, 炭盆烧得十分温暖,花厅中还搁了一张胡床,上面放着软乎乎的毯子。

“我想再开两间铺子。”李明锦迟疑了一下,“姑母能否借我些钱?”

李长安诧异:“这两年你的分红还不够开两间铺子吗?”

因着李长安自己一年中大半时间都不待在长安城,她就拉了李明锦替她管着长安城的铺子,给李明锦一小部分分红。

虽说李长安的铺子只有一小部分在长安城, 可就这十几家铺子也利润不菲,去岁一年就赚了三千多贯的利润,长安城毕竟繁华, 这十几家铺子比其他州府五十家铺子赚的都多。

上一篇: 白虹贯日 下一篇: 折枝为良缘

同类小说推荐: